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专业简介2019
230经济研究所
国民经济学(020201)
国民经济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创立并完善起来的一门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运用现代经济和管理理论及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管理、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基本规律,对重大国家战略的理论性、实践性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以服务国民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现设置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重点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域协同创新、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公共服务与市场一体化、区域协同治理的制度与政策等。
2.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主要研究产业发展中带全局性的规则,包括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创新、产业集群、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政策及产业规划理论与方法。
3.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主要研究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建设、制度创新、创新生态、创新网络等相关理论和政策。
本学科管理单位经济研究所为河北经贸大学唯一的院级实体研究机构,现与河北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合署,现有专职人员24人,其中正高级9人,副高级3人,获博士学位15人,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经济与管理》(C扩)双月刊,与北京大学等五校共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国家级高端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的河北经贸大学办公室设在经济研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度创新与产业转型、雄安新区创新发展与京津冀产业科技协同创新等研究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本学科导师组成员五人,均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在《光明日报》《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科学》《科学学研究》等国家重要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和一般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深入参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和决策咨询。导师组组长田学斌为经济研究所所长,荣获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河北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称号,入选"河北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等荣誉称号,兼任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专项咨询小组成员。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拥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掌握国民经济运行管理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基本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胜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数量经济学(020209)
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现象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数量经济学在理论上揭示经济数量关系变化的规律性,在方法论上为经济研究和经济工作提供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应用上为改进经济管理服务。它是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之间的纽带。
数量经济学是驾驭大数据这一金矿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提供数据采集、清洗、整理、分析、应用以及管理监控的全方位、系统性的理论与方法,为现代经济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学科设有产业经济竞争力分析、区域经济竞争力分析、低碳经济数量分析三个研究方向。其中区域经济竞争力分析方向,主要运用数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竞争力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河北问题。产业经济竞争力分析方向,综合运用经济数量分析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产业发展的质量问题,旨在提高产业的国内外竞争能力;低碳经济数量分析研究方向,从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低碳经济问题,侧重于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研究。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导师组组长武义青研究员为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承担本学科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许多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被政府和企业采用,得到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高度评价。
本专业培养有较扎实经济理论基础,密切关注区域、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开拓性、创新型的兼备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优势的高级数量分析师,培养用数量分析方法和软件研究经济问题的专门人才。毕业后适于在各相关领域从事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作。
环境经济与管理(1204Z2)
环境经济与管理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环境经济领域的现象、行为,在此基础上,揭示政府如何更好地履行其公共管理职能,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以推动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一是环境保护投融资。以环境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研究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融资行为与机制,以PPP(公私合作伙伴)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银行绿色信贷、碳金融等机制与政策为重点。二是区域低碳发展与协同治理雾霾。系统学习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公共政策评估方法,探讨不同地区的差异化绿色低碳发展模式,重点研究京津冀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政策。三是中国特色环境管理制度。对国内外环境管理思想流派进行梳理,比较国内外环境管理制度,基于中国"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儒家文化等基本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新模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一)掌握坚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复合知识结构,能较好地分析和解决环境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二)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动态。通过"经济学通识教育+公共管理学+社会实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毕业后能够独立承担本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能够胜任各级党政机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企业相应的管理工作。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导师组成员均具有高级职称、博士学位,年富力强。近年来,导师组成员在《中国人口o资源与环境》、《经济日报》、《当代经济科学》等权威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被国外三大检索收录多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13部,近20篇研究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一系列成果被媒体转载、摘录、引用,并得到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高度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本学科承担着重要的智库功能,与河北省相关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具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由于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综合性特征,因此,凡需要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硕士的岗位,本专业毕业生基本都能胜任。尤其适合从事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政府管理工作、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金融机构和环境企业经营管理和调研工作、项目管理与实施、社会团体策划与运作等工作。
320马克思主义学院
伦理学(010105)
伦理学亦称"道德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古老的人文科学,经历了古代、中世、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外思想史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伦理思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伦理学逐渐从道德哲学向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分支的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伦理学的指导思想。我校伦理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为基础理论,结合本校特色和优势,突出应用伦理学研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势力较强的三个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中西伦理思想史。伦理学原理方向主要研究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与道德建设、伦理学方法论及应用等问题。应用伦理学方向主要研究社会实践诸领域中的伦理问题,以伦理学原理为理论根据,以服务和解决当代现实伦理问题为目标,将伦理学研究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对经济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公共伦理、网络伦理以及生命伦理学等诸多应用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中西伦理思想史方向主要研究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及伦理学代表人物、流派,更好地了解中西伦理思想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掌握其主要学术思想及其承传关系,探索中西伦理思想的学术贡献和现代价值。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博士6人,硕士9人。学科带头人王莹教授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伦理学会会长、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专家、河北省杰出人才、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10余项。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从事伦理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研、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才。毕业后可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或在有关部门和单位从事理论宣传、思想政治、新闻出版、公共管理等性质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之一,属法学学科门类。本学科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建设,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及理论发展。
本学科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化研究,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结构的整体性分析与理论内容的发展研究,从而达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塑造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不同类型的学校、党政系统输送合格的理论教师、宣传骨干、政策研究及行政管理人员。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结合现有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专业设置三个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时代。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当前存在的重大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2.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社会主义50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特别是共产主义与中国梦的关系,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与全人类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3.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研究马克思主义党建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中国化,探讨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特别是着力研究基层党组织与社会治理的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7人,硕士3人。省政府特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三三三"人才1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国家级精品课一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10余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而且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是非观、事业心和道德感;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与本学科专业方向相关的教学、科研、行政等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涉及劳动价值论、利润理论、认识论等十分广泛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实践紧密结合,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撑,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掌握许多应用性强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怎样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握市场关系,如何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如何协调与解决社会的矛盾与冲突等,达到提高学生洞悉社会发展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的能力。
本专业设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新时代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研究三个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有: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及其比较研究。通过产生背景、针对性问题、主要思想、制度设计、方法和效果的多维横向比较进行深入研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⑵历史进程研究。从历史纵向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脉相承,及其发展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经济、政治等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大论述。新时代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⑴一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比较。⑵应用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等理论为指导,分析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重大问题,如现代化经济体系问题、一带一路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和分配问题等。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其中有博士和在读博士4名,省管专家1名,有硕士学位的7名。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10多项。
本专业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将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制订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进行市场开拓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和部门从事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等较高层次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学科。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等,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本学科现设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其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青年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特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趋势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
本学科现有导师5人,教师10人,导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基础,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有较强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学位获得者能够胜任研究、教学、宣传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旨在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是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以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提供历史参考与借鉴。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性学科。学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本校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党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研究。
该专业有一支师资力量较强、结构较为合理、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学位3人,省级"三三三"人才一人,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2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课题10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国近现代史理论功底,能够熟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研究,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发展历史,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现实问题,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能承担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与研究、能够胜任高等学校、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建设(0305Z1)
"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该学科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党建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基层党的建设研究、党的建设历程及其基本经验研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历史,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党的建设的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学科支撑、学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设置三个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方向旨在通过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而为当前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基层党的建设研究
本方向研究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中国一切工作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理论与实践的建设问题。
3.党的建设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本方向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程和基本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党的建设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研究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问题,探寻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有教授6名,副教授6名,博士和在读博士11名,省管专家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0多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扎实党建理论知识,有较强党建业务技能,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和党务工作的专门人才,亦可从事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推进,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360商学院
理论经济学(020100)
理论经济学探究经济现象的本质、揭示经济规律,提供经济政策依据,为其它经济学科提供包括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在内的基础理论。理论经济学具有理论性、整体性、逻辑性、前瞻性、基础性、指导性等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或应用性特点。理论经济学对认识国民经济运行、解决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经济学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经济学类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较系统了解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史、世界经济、资源环境等经济学知识,了解和分析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能够胜任经济学的科学研究、教学、宣传和经济管理、开放经济活动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等工作。
理论经济学硕士点师资力量强,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合理,有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专家、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导师都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该硕士点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丰厚,多年来积累了一批较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出版学术著作5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600篇,承担国家、省级和横向课题科研立项课题近80项,获得几十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与教学奖励,应用性研究成果为国家和省政府决策所采纳。该硕士点在经济理论研究、实证性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成果丰硕,研究优势明显。
理论经济学研究方向共有五个:政治经济学、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是经济学中历史最为悠久又最富有时代性的学科。它不仅为我国经济学科建设提供基础和指导,而且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校政治经济学方向主要研究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制度理论与应用,特色显著。发展经济学研究运用经济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我国"省际"经济关系,服务于河北经济发展,力图在省际经济竞争研究方面有所作为;收入分配研究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分配理论,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深入研究中国现阶段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分配领域出现的诸如贫困与小康、公平与效率、分配与保障等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上,关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实经济问题;制度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侧重于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制度分析,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2.经济史是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社会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前沿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十分鲜明。鉴往而知来,征古而察今。本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变迁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今中外各种经济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这些经济现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经济史方向主要研究"转型时期的制度创新与社会经济增长研究"、"商业制度变迁与商业理论研究"与"中国近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变迁路径研究"等。"转型时期的制度创新与社会经济增长研究"坚持坚持史论结合、古为今用的原则,以经济制度的变迁、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经济制度演变轨迹,探讨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诱因及客观经济因素;"商业制度变迁与商业理论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商业经济发展,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制度的变迁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晋商演变及其对近代全国经济结构运行与发展的影响、绅商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裂变重组及阶级分化组合的关系、中国绅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进程及其社会功能等内容,总结商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围绕市场、贸易及政府调控政策等主题,探索中国社会商业发展与运行的规律;"中国近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变迁路径研究"重点研究中国近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研究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因、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经验。
3.西方经济学方向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内在逻辑以及根据这些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关注80年代以来比较成熟的前沿理论,并注意参考、借鉴和吸收其中的积极或有益成分。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基础理论的需要,研究重点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政府经济政策等,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运行理论、企业发展理论、企业行为与绩效理论、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政府宏观微观经济政策理论和政策实践效果、西方经济学同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关系等,研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学学科建设、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世界经济方向所研究的内容理论性强、涵盖面宽泛,其研究对象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经济关系、全球经济资源组合与运作、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本方向主要从全球、区域和国别等层次,全面、立体地研究和认识世界经济,探讨有关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经济主体间的关系,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研究世界经济理论与政策、国别经济与国际区域经济、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其中的世界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和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发展历程、发展前景和评价,研究后进国家的比较优势和政府的发展政策;国别经济与国际区域经济主要利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分析国际经济区域或经济同盟、各国经济及其包括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在内的合作问题;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方向主要研究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以及跨国公司经营技巧与管理技能等。
5.人口、资源与环境方向主要揭示经济社会的人口要素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理论和分析工具,系统学习STATA、ArcGIS、MATLAB、MAPLE至少其中一种软件。本方向下设两个研究方向:(1)人口教育:以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建立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为区域、城乡的人口、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多层次思考。(2)城乡环境:系统学习城市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系统研究低碳经济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政策,探究城乡融合发展。本方向教师较为年轻,专业内容上交叉互补,科研实力上扎实有潜力。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科、国家社科项目各一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0余篇,曾获得省社科成果奖,正在合力完成更多科研成果。本方向就业方面乐观,在规划建设、资源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领域具有较多用人需求和岗位。
区域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协调的应用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发展涉及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区域市场开发、区域发展规划、企业的区位选择和资源的空间资源配置方式、区域投资环境改善、区域竞争力提高等方面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性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本专业以区域经济开发和区域经济运行、发展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国情和河北省经济发展实际,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经验,深入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掌握许多实用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如何开发区域市场或资源、如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如何优化区域内行为主体(包括地方政府、企业、集团与个人)行为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并提升地区竞争力、如何协调与解决区域间矛盾与冲突、如何提高区域内人民生活水平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如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如何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如何制订与实施区域经济规划与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从而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
本专业设有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经济与区域发展三个专业研究方向。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理论课、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高级计量经济学等。专业课:区域经济前沿问题、区域产业经济分析、区域市场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城市经济问题研究、区域竞争力研究、制度经济学专题、财政金融理论专题、区域经济与贸易专题、京津冀经济圈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专题等课程。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其中正教授5名、副教授9名、讲师5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10名,有硕士学位的9名。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著作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40多项,横向课题或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20多项。
本专业所培养的研究生经济学基础理论扎实,具有系统、深入的区域经济学专门知识,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从事市场研发和区域经济管理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金融机构、外贸公司、三资企业、证券期货公司、咨询公司等单位和部门从事区域经济规划与管理、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资本运营、城市规划管理、房地产投资与营销、教学科研等高层次经济决策与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
本专业已有毕业生27名,其工作单位分布:科技厅、发改委等政府部门3名,高等院校(烟台大学教师)1名,南开大学在读博士1名,华南农业大学读博1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等大型企事业单位3名,其余为金融机构。
产业经济学(020205)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于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一门以"产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研究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科学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又研究公司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以及处于市场中的企业和政府行为的学科。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链、产业竞争力、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产业升级、产业品牌、产业金融和产业政策等内容。我校产业经济学学科始建于1978年,是河北省优秀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硕士点2002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设有商品流通与市场组织、现代服务业理论与实践、市场理论与价格规制、产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等研究方向:
1、商品流通与市场组织方向:研究商品流通领域中的理论与政策、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市场中介组织理论与实践。
2、产业发展与现代服务业方向:研究产业组织、产业链、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基本理论与发展战略、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
3、市场理论与价格规制方向:研究市场理论、市场结构与运行、价格理论与实务、政府调控市场的政策与措施。
4、产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方向:研究产业转型、农民经济组织、农产品供应链、农业产业化、农村社会分层与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
本学科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1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河北省社科优秀专家2人,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教授9人,博士10人。多名教授成为政府经济决策咨询团专家成员,在全国性学会、研究会中担任领导职务。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高层次论文300余篇;获得省级优秀成果奖励20余项。多项成果、观点被国内权威期刊、报纸转载或摘录。该学科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本学科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强调夯实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培养现代产业经济分析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产业经济人才。
国际贸易学(020206)
国际贸易学是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商品和服务交换以及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经济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主要包括国际商务、国际投资、国际法规及惯例、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实务等内容。我校国际贸易学学科始建于1983年,2000年取得了国家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现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本学科设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区域与国别贸易、国际直接投资三个研究方向,其中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方向,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和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国际贸易与环境等;区域与国别贸易方向:主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自由贸易区、多边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国别结构等;国际直接投资方向:主要研究外国直接投资、跨国经营、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等。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趋势,尤其贸易和投资相互融合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国际贸易手段、方式乃至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等发生了变化,加强这些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学科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硕士学位15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课题4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同时具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些积淀为国际贸易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国际商务和国际投资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分析手段及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较强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毕业后可承担本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和中高层次的国际商务管理工作。
国际商务硕士(025400)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MasterofInternatiinalBusiness,简称MIB。
我校学拥有较强的培养MIB的能力,学校拥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吸纳了具有国际商务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社会导师和兼职教授,参与课程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并指导实习实践,能够满足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需要。
本专业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当前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基础和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熟悉国际通则与国际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分析与决策、协调与沟通等实际操作技巧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MIB培养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注重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注重营造学术研究和讨论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和多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突出国际商务实践技能的培养。部分课程将在校内开展模拟实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建立严格的考核竞争和淘汰机制。
370财政税务学院
财政学(020203)
我校财政学科始建于1983年,为我校重点学科。本学科建立以来,一直坚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并长期与河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合作进行学科建设。本硕士点现有财政理论与实践、税收制度与管理两个综合性较强的研究方向。其中,财政理论与实践方向主要研究财政改革理论、财政制度创新及地方财政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财政职能与财政模式的转换,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和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政府收费制度改革和财政收入体系的规范化,财政支出范围和管理方式改革,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政策与财政调控,税收支出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现代财政管理制度研究及财政风险研究等。税收制度与管理方向主要研究税制建设、税务管理及地方税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税收制度及税制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地方税体系建设与农业税制改革,中外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比较研究,税收征管的改革与强化等。
本学科现有教师和研究人员2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9人,博士12人,有5人次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和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首批河北省拔尖人才称号。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6部,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29项。许多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和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用。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使学生掌握坚实的财政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财税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从事财政税收领域教学、科研和较高层次的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税务硕士(025300)
本学科现有教师和研究人员2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9人,博士12人,有5人次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和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首批河北省拔尖人才称号。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6部,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29项。许多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和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用。
本专业培养目标与理念根据专业硕士教育应用性、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该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在校学习,使学生掌握坚实的财政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财税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从事财政税收领域教学、科研和较高层次的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培养具有职业道德、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运行规则,掌握现代政府管理、财税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领导与决策、沟通与协调等管理技巧和实际操作经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财税管理要求和国际化趋势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本专业拟从税收政策与征税管理、税收筹划与纳税管理、国家税收与跨国公司税务管理、税收中介服务管理四个综合性较强的方面进行培养。其中,税务管理注重从征税方角度的研究,将国外税务管理研究与本国税务管理实际紧密结合;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注重税务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向税务管理实践的转化;加强税务管理理论的定量化分析和实证性分析,使税务管理理论研究更具现实性和说服力,力求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为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税务管理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避免理论研究的盲目性,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税务代理主要是从纳税人角度、社会中介角度的研究,包括如何进行税务咨询、税收筹划,如何处理税务问题及其业务。国际税收管理主要研究国际税收惯例、国际税收协定,进行中外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比较研究等。
资产评估硕士(025600)
我校资产评估专业设在财政学科下,1991年招收国有资产管理专科班,开始开设资产评估学课程。2006年申请获准在财政学专业下开设资产评估方向,2008年申请资产评估专业,2010年获得批准。1999年财政学评为我校重点学科,2009年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建立以来,一直坚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并长期与河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合作进行学科建设。
本学科现有教师和研究人员2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9人,博士12人,有5人次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和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首批河北省拔尖人才称号。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6部,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29项。许多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和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用。
培养目标与理念。根据专业硕士教育应用性、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我校资产评估专业硕士教育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坚实的财政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评估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从事资产评估领域教学、科研和较高层次的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掌握资产评估及财政、税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在中外资产评估机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企业集团等从事资产评估及相关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拟从企业价值评估、房地产评估、金融资产评估三个综合性较强的方面进行培养。其中,企业价值评估注重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企业资产重组的大环境下,将国外企业价值评估研究与本国企业价值评估实践紧密结合,从研究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入手,系统深入研究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注重企业价值各种评估方法在各类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关注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房地产评估注重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房地产业扩张的大环境下,从研究房地产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入手,系统深入研究房地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注重房地产各种评估方法在评估中的具体应用;金融资产评估注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注重金融资产评估理论研究成果向金融资产管理实践的转化;加强金融资产评估的定量化分析和实证性分析,使金融资产评估理论研究更具现实性和说服力。
380金融学院
金融学(020204)
金融学是研究货币与资本运动、金融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务性、微观与宏观特点的综合性学科。我校金融学学科始建于1980年,是我校设立最早和重点建设的应用经济学学科之一。2004年取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现在是省级重点学科,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应用经济学的支撑学科。现有金融市场与投融资、普惠金融发展、绿色金融理论与政策、保险与风险管理等四个特色研究方向。
1.金融市场与投融资方向:主要研究股票与债券市场,房地产投融资,公司治理,私募基金与股权投资等。
2.普惠金融发展方向:主要研究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金融制度、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扶贫、互联网金融等。
3.绿色金融理论与政策方向:主要研究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银行评级、碳金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
4.保险与风险管理方向:主要研究农业保险理论与政策、保险市场效率、风险管理、社会保障政策等。
本学科现有导师1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00%。多名导师担任中国保险学会、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等全国性学会以及河北省金融学会、河北省财政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以及教育部金融学类本科教指委委员。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课题近30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0余部,在《金融研究》《财贸经济》《世界经济文汇》《投资研究》《金融论坛》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10余项。许多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一些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用。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金融学前沿理论、方法,能够熟练运用金融理论模型与定量分析工具,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以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金融硕士(025100)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充分了解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基础知识,系统掌握金融相关领域的实务技能,熟悉解决金融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具有较强金融综合实践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
本专业教育依托省级重点学科--金融学的特色优势,集合校内外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施行"双导师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拥有一定的办学实力。导师队伍专兼职具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其中,校内23位导师都具备高级职称,博士18人占78%,均毕业于国内重点名校。此外,我校还特聘了多名现供职于各大金融企业或政府金融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业界精英担任社会导师。
本专业开设课程贴近市场需求,突出高端金融实务特色,侧重于金融企业管理和金融业务技能;教学方式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
本专业硬件教学设施配套完善、技术先进。学校配备有专门的实验室,包括银行业务实验室、证券实验室以及金融工程实验室,供银行、证券、期货以及外汇交易的案例教学与模拟实践实习使用。同时,我们以金融学院为依托,联合金融监管机构,与多家包括保险公司、银行和证券公司等在内的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实验(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公司高管进课堂等方式,建立了业界和学界合作教育的良好互动机制。
保险硕士(025500)
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办保险专业,是河北省最早开办保险专业的学校。该专业有校内导师6人,其中博士及在读博士6人,占比为100%;高级职称教师6人,占比为100%;学校与许多保险机构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校外导师资源丰富。
导师团队的科研能力较强,在《金融研究》、《保险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承担世界银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水利部、河北省社科规划办和省科技厅等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50多项,研究成果受到多个省份和部门的采纳和应用;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保险学会优秀成果奖十余项。
本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面向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保险监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职业道德素养较高、金融保险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事风险评估与管理、保险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复合人才。
本专业根据金融保险行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位论文力求能够解决保险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可采取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灵活形式。
390法学院
法学理论(030101)
法学理论作为法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它既对法进行历时性研究--考察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对法进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既研究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又研究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这种抽象性研究,为部门法学提供方法论。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也是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的,它在我国曾经被称为"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我院的法学理论硕士点设有法理学、法文化学、法哲学等研究方向。其中法理学方向主要研究法理学的一般理论、法治、自由、人权、司法等。法文化学方向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英美法律文化、大陆法系国家法律文化等。法哲学方向主要研究法的本体论、方法论等。
该专业现有教授4人,博士2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省部级课题8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应掌握法学理论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学理论研究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法学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和法律事务工作。
法律史(030102)
法律史是介于法学与历史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虽是过去的法,但它所面对的却是现在和未来。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过去的传统并不只是以往的记忆,它还是今人的生存的背景。"以古为鉴,可知兴衰",法律史以总结法律历史的经验来启迪人们的思维,开阔人们的视野。这正是法律史的学科魅力和价值所在。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发展和法律体制变迁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今中外各种法律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这些法律现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仅为我国法律学科建设提供基础和指导,而且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我校法律史专业设有中国法律史、西方法律史、法律社会史等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中国法律史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刑事、民事法律制度、中国历代民事法律关系、调解与执行、法律观念、法律社会史等问题。西方法律史研究方向对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思想家、西方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法律社会史将法律史与社会学相结合,从现实问题出发,研究现代中国民间社会现象的古代法律渊源、民间法律意识与法律转型等问题。
我校法律史学科有一支结构较为合理、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队伍。该专业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其中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享有者2人,博士及在读博士4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得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励3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法律史学专业知识及法学基础理论,具备独立从事法律史领域较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及时准确的把握国内外法律史学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动态,具备开拓型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法律史的教学、研究工作和法律事务工作。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是以宪法和行政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学二级学科,由原来的宪法学和行政法学两个学科合并而来,属公法范畴。宪法学以国家根本法为研究对象,行政法学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该学科是部门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中外宪法、中外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理、重要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实践,既注重理论性,又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能够培养法治建设需求的专门法律人才,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研究及其成果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学科设有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四个研究方向。宪法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外宪法的基本理论与重要宪法制度、国家机构权力配置、各国宪法制度的比较、现行中国宪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行政法方向主要研究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范畴、中外有关行政立法、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监督、行政救济、行政法治等方面的理论和法律制度。行政诉讼法方向主要研究行政诉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中外行政诉讼制度、中国行政诉讼实践中的问题等内容。国家赔偿法方向主要研究国家赔偿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中外国家赔偿制度的发展、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
本学科有一支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队伍。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其中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享有者1人,博士3人。所有教师在重要学术团体担任职务,多位教师担任相关国家机关顾问,为其行政管理及决策提供大量的智力支持。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5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励8项,在本学科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知识,能及时准确把握国内外宪法行政法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动态,及时掌握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方向;具备独立从事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学的能力,能从事行政立法、地方决策咨询、行政诉讼等方面的法律实务工作,能服务于法治实践。
刑法学(030104)
刑法学是以研究刑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二级学科。刑法是以研究犯罪与刑事责任为对象的法律,是法律史上发展最早、最富有学理挑战性和实践性的实用法学。刑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最引人关注,因为它是打击犯罪、保障人权、保护社会秩序的最有效的武器,也是最能伸张正义、体现法律公平、公正的有利武器。只要有国家的存在,社会上就存在犯罪,就存在与犯罪作斗争的刑法,社会每向前发展一步,刑法也向前发展一步,所以它是一个有永恒魅力的学科。我校是河北省首批刑法硕士点授予权单位之一,刑法学科也是我校重点学科,该学科在河北省有一定声望,在全国也有一定知名度。我校刑法学科设有中国刑法、刑事政策和外国刑法三个方向。其中,中国刑法方向以研究我国刑法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刑事政策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刑事政策的发展规律,我国当前的刑事政策的制定、执行及评估。外国刑法方向主要研究国外的刑法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及在读博士6人。河北省骨干教师1名,出版学术专著12部,教材5部,承担省部立项课题1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刑法学科设有刑法教研室,刑事法律研究所。是河北省刑法学分会的协办单位。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应掌握刑法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刑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刑事审判、检查及刑事辩护工作。
民商法学(030105)
民商法学是研究民商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二级学科,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最富于学理性和实践性的实用法学。我国实行民商合-主义,商法为民法的特别法。民商法是保障公民民事权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商法学在发展民主、保障人权、繁荣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巨大作用。民商法学通过对民商法理论和各种民事商事法律制度的研究,为我国民商事立法、司法和律师实务提供法律理论指导,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法制国家建设实践服务。它包括民法学、商事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婚姻家庭法学、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与民商法学紧密相联,可以含予其内。我校的民商法学科始建于1983年,过去一直与经济法学合在一起为我校的校级重点学科。现设有债权法、知识产权法、物权法、票据与证券法等研究方向。其中债权法方向主要研究合同法的基本问题,包括合同法的原则和体系,合同主体、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效力、合同变更、合同终止、合同责任及违约补救等制度,研究比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