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基本理论 约60分
课程与教学 约30分
德育 约30分
教育心理学 约30分
4)题型结构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 20分,共4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 2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考试内容: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及教育活动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教育活动。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
教育形态的划分。教育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原始形态教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及其关系。
教育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理论建设,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动因。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及表现;个体的实践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四)教育必须适应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教育应做到循序渐进;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规律,教育应做到因材施教;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规律,教育应做到从实际出发。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与政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四)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涵义、表现。
五、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教育目的的作用。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化及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二)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及类型
现代学校的发展和现代学制的形成;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三)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我国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掌握改革的基本原则;我国学制结构的改革。
七、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2、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3、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现代教育理念;良好的素质。
(二)学生
1、不同的学生发展观
2、学生的本质属性
3、学生的地位
(三)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
1、师生关系的理论发展概述
2、师生关系的本质特点
3、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
八、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分类;制约课程的基本要素;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二)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设计的概念与基本要求;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三)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实施的概念及结构;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三)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九、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
(一)教学与教学理论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任务。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的本质及特点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的双边共同活动过程。
2、教学过程的结构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态;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3、教学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辩证统一;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辩证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地位的辩证统一。
(三)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循序渐进、理论指导与直观引导相结合、巩固性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含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选择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十、教学方法和技术
(一)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的分类。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二)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运用教学技术的原则。
十一、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十二、德育
(一)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目标与内容。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四)德育途径与方法
1、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
2、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品德评价、自我教育、实际锻炼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五)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
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德育改革的趋势。
十三、班主任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