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编号:631 科目名称:中国史
一、考试总体要求
中国史综合考试的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利于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考查目标包括掌握中国史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掌握基本理论,能科学地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辨析和解读;分析解答问题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考查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大范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范围中。
二、考试内容及比例
一、中国古代史
1.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古史传说
2.夏商西周
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商朝及其考古发现、西周的盛衰、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3.春秋战国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
4.秦汉
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东汉的政治、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秦汉的民族关系,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魏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的政治、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与覆灭、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
7.宋、辽、西夏、金、元
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宋、辽、西夏、金的关系,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宋元的社会经济、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8.明、清(鸦片战争前)
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明中期的政治、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晚明政治与明末农民战争、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明清国家制度、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
二、中国近现代史
1.列强的对华侵略
列强历次侵华战争、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2.清统治的衰落
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清廷政局、义和团运动
3.近代化的启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早期维新思潮、洋务运动、商办企业、戊戌维新运动、
4.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期教育改革、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会党与民变
5.辛亥革命
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同盟会的建立、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
6.民初政局
民初政党与议会,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
7.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民初经济发展、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
8.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中共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9.抗日战争
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面抗战的爆发、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沦陷区与伪政权、侵华日军暴行、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10.国共内战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1956年)
政权的巩固与经济建设、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
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
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济建设的曲折、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
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批林批孔、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
14.拨乱反正(1976—1978年)
“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5.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16.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
17.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三、试卷类型及比例
1. 选择题、填空题:20%
2. 简答题:20%
3. 名词解释题:20%
4. 论述题:40%
四、考试形式及时间
考试形式:笔试;考试时间:每年由教育部统一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