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锻炼身体,我每周会去球馆打两三次羽毛球。研究所学生也常一起去,他们之中大多没有打羽毛球的经历,于是每一次羽毛球活动,除身体锻炼外,我兼具教练课的成分。时间一久,学生的进步程度就拉开了档次:有的已能上场与我对练;有的用不正确的奇姿怪势费力地挥拍击球,哪怕再三告诫导引,依旧不做改变;有的缺少控制,发挥极不稳定;还有的则持续紧张,只急着将球打回去,完全不顾及动作的标准与规范。
他们在训练中所展示的学习力,大相迥异。巧合的,学生在体育训练时所体现的能力特点,往往与其在科研中所展示的学术素养相一致。打球时那些技艺高超者,若不情愿去帮助其他者纠正错误动作,则其置身学术团体时对他人亦缺乏关注与关照;太过重视成败得失者,在学习技术动作时会更关注自己拙劣的表现是否招来他人异样的眼光,从而将心思偏置于击球好坏与否,却忘记了技术要领的领会,此类学生在学术讨论时亦会更注重所阐发的观点带来的反响,而忽视观点本身的合理与否。
抛开兴趣因素,我想这是学习力不同产生的现象。不同训练水平,反映的是不同学习力。高学习力者自有其法,而低学习力者则多受内外在因素的交叉感染,归因时大多急于撇清自己的责任。在我们身边,低学习力者比比皆是,他们犹如低配置的电脑运行最先进的软件,接受指令后迟迟没有反馈,长期处于Down机状态。学习力的缺乏,不仅导致其能力提升的低速化,更影响其为人治学的严谨态度。迟迟无法摆脱学习力低下的困扰,其根源集中于如下五方面:一在能力确实不足,一在根本就不愿意学习,一在态度不够端正,一在固执己见,一在“精神上限”设置过低。
一者,因能力不足而体现出的学习力匮乏,又可分为底子太薄、方法不正确、思维不灵活等根源。例如,其中一名学生,其右手受过伤,腕部难以发力,则其选择就只能是要么不打,要么改用左手,此类先天性问题当属少数。而大部分学生自认的先天不足,其实都可以依靠后天努力加以完善,哪怕从左手重新开始练习,也不足为虑。要解决这些问题,只需一个“勤”字。一旦有“勤”,能发愤自雄,博览全书,集百家之长,则学习力渐长。打球训练之后,有心者会为增强击球力量辅以力量练习,如举哑铃,抽出时间对所学动作在脑海中加以回放。学术亦如此,每一细微处都正应验着“学术二字应解为‘术由师授,学自己成’”的道理。遗憾的是,受训者大多以嗷嗷待哺的姿态期待训导者的指导,却又以置之脑后的冷漠回应训导者的教诲。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大抵在此。
二者,大凡不想学习之人,嘴里最常迸出的词语是“太忙了,忙得没时间学习”。真有这么忙吗?未必见得!主观上不想学习,只希望从爆米花、方便面般的快餐文化中获取信息,更不愿拟定系统的学习计划,这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此其一;要想学好一门技艺,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更要主动去搜寻专业素材加强学习,同时还要将要领从电脑中移植到人脑内,此其二;真要发愿学习一门技艺,时间往往不是控制因素,每天睡前的15分钟,上下班途中盯着车窗外无所思虑的闲暇时间,等人时的百无聊赖,这些零碎时段若善加利用,都蕴藏着学习的可能。我们很喜欢为自己的不作为找良善借口,借口找到了,可增加学习力的可能性也就此消失,此其三。
三者,态度不够端正,多是对事物重要性的重视程度不够所致。部分学生来打羽毛球,不是对这项运动有多热爱,只是想既锻炼身体又不脱离学术团体的集体活动,甚至只是不想变成不参加集体活动的“出头椽子”。目下高校,学生去球场的次数越来越少,留在电脑桌前的时间越来越多,体质全面下降已是不争事实,能勉力来打羽毛球,已属可嘉。但从一开始游戏的成分就居多,将球场当作游乐场,把用心变异为开心,娱乐有了,技艺增长却遥遥无期。而专业精神,在任何领域都尤为重要。同样,要想打好羽毛球,就要多看看“超级丹”的比赛并加以模仿,不是人人都要拥有林丹的技巧,但凡喜爱者,皆需具备林丹的专业心态。缺少对一种事物的真爱,其处事态度就很难为人所称道,参与这项活动本为健体强身,结果却弄得身心俱疲。这种痛苦的煎熬与折磨,本来只要心态稍加改变就不致发生,但很多学生一直挣脱不出来,真不知是何故。他们总是声称:“我又不靠打羽毛球混饭吃,要那么专业干什么?”但没有专业化加以推动,总是在低层面上从事一项运动,又有什么乐趣呢?
四者,固执己见者,往往受制于已有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纠错的过程,更是持续自我否定的过程。人最可怕的就是否定自己,因为和过去的我撕裂极为痛苦;最可贵的也是不断否定自己,因为与未来的我相约令人期待。若总是一成不变,从少年就能看到老去时的境遇,人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否定自己,是建立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之上。但“中国人偏不肯研究自己,每个中国人和他自己之间的距离是最远的”。苏格拉底的金玉良言“认识你自己”,几成疏误可笑的反讽。随自身知识的不断积累,一旦学习者囿于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知识就沦为持续学习的障碍。有此类思维定式者参与羽毛球活动,当有人尽心告知其训练之法时,他不仅不会感激,反而会心生倦意甚至逆反心态,“好心当成了驴肝肺”,甚至给他人扣上“显摆”的帽子,而他们长期打球所获得的训练效果,大致停留在几个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而难以推进。
五者,“精神上限”设置过低,处处对自己用低标准来要求,是成事不足的关键。若一心强调自己不是打羽毛球的料,言必称“力量不足、协调性不强、速度不快”,哪怕教练如汤仙虎,恐怕也教不出像样的学生。打羽毛球本是为了在紧张的学习中加入调味剂,增加生活情趣,是故一定要有快乐的心情。如果对运动越来越丧失乐趣,那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快乐来自超越,超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超越他人,一是自我超越。李敖也曾言:“人生第一快乐,是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人生第二快乐,是做到别人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可见人生第一快乐必须扎根于第二快乐之上方有实现的可能,倘若连别人所教习的几个基本动作都完成不了,倘若在训练中无法给指导者出乎意料的惊喜表现,缺少了“胜人者力”的基石,岂能体会到“自胜者强”的快乐?
若要放松自己,期望通过娱乐方式增加生活乐趣,就须逼迫自己用专业精神去提升在该领域的学习力,实现自我超越。否则,还不错换一个真正感兴趣的爱好。世间万事,道理皆相通。懂得如何将学习力,运用在不同的领域,这是“适应性”在增强,体现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更易生存;如果能通过一项爱好的精进锻炼出真正的学习力并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这是“竞争性”在提升,传递的是学习者借助他物反作用于己身的成功体验,举一而反三,“捅破窗户纸”者,在工作中的竞争优势将一日千里。反之,如果在一种兴趣爱好上都无法实现自我突破,这样的人在生活中经常体会到挫败感,而且越来越对生活失去信心,直至对自己失去信心。
归根结底,还是学习力出了问题。而学习,永远不仅仅局限于大学阶段,那是一辈子的追求,更是一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