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基础上的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小编整理了一些学习方法,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第一次飞跃)
(1)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①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外观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 感性知识表现为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征;理性认识体现在概念、判断、推理、假设和理论等方面。
③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①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是相互依存的: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知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会变成被动的水和无根的树。
第二,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包容、相互渗透。
② 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割裂开来,就会产生两种错误。
第一,理性主义:它只承认理性知识,否认感性知识的可靠性,这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
第二,经验主义:它只承认感性知识而否定理性知识,这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3) 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跨越的条件是:
① 必须具备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 用理性思维处理感性材料。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
(1)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重要的飞跃。因为:
① 只有通过这一飞跃,才能把认识物化,客观化,把认识变成现实,把精神力量变成物质力量;;
② 只有通过这一飞跃,认识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 这一飞跃的条件是:
①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② 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与主体自身利益相结合,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
③ 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群众行动。
④ 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目标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理性与非理性因素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1) 在认知活动中,理性因素起着主要作用,而人的非理性因素,即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和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也在认知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 情感和意志是人们认知的一种刺激和调节因素。它们是认知运动的支撑力和驱动力。
(3) 理性因素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① 指导作用;② 解释;③ 远见
(4) 非理性因素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① 动态角色;② 就职③ 兴奋。
认识是在实践(或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无限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1) 认知运动的可重复性意味着对一个复杂事物的理解必须经过从实践到理解、从理解到实践的多次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知过程也是复杂的,认知主体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往往需要反复的调查、研究、补充和修正。
(2) 认知运动的无限性意味着客观世界在不断发展,人类的认知运动也必然随之发展。
方法:
一是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是注意非理性因素在认知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与非理性主义划清界限。
第三,认识与实践是特定历史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特定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