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学科介绍
国家重点学科:
核技术及应用
主要依托于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和辐射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内核科学与技术领域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长期开展辐射物理与医学物理、核探测与应用、固体的辐射效应与材料改性、同位素研究及应用等方向的研究。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技术队伍,现有教师和科研人员60多名,其中教授或研究员20多名,博士生导师10多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名。拥有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如1.2米回旋加速器、2.5MeV静电加速器、2MeV电子静电加速器、600keV离子电子加速器、280keV离子注入装置及CS30回旋加速器等6台加速器,还建有多功能高分辨原子碰撞装置、离子束电子束原子束表面处理装置等实验设备。近年来,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委级科研项目,不少论文发表在Phys Rev Lett, Phys Rev, Med Phys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核科学与核技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211重点建设学科:
核技术及应用;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辐射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于1993年批准建设,1995年正式对外开放,1998年3月通过教育部的验收,先后通过了教育部2000年、2004年和2009年的评估。是四川大学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单位为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王乃彦先生,实验室主任为安竹研究员。
主要从事与辐射物理及技术有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强调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术交流。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辐射物理与医学物理;固体辐照效应与材料改性;核监测与控制技术;同位素及辐射生物技术。拥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其中核技术及应用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现有教授和研究员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拥有包括多台加速器在内的大型科研设备,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 实验室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级和部委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攻关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攀登计划子项目、军工配套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科技部ITER专项等。近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SCI收录3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实验室重视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共同组建了“核科学与核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此外,还与一批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核科学与核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分中心简介
核科学与核技术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于2000年10月份开始筹备建设,于2001年5月通过了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专家论证,获准正式立项建设,并于2001年9月9日在北京大学挂牌成立。
中心的成员单位目前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和兰州大学,依托单位为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分中心的依托单位为四川大学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心成立了以陈佳洱院士为首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审定本中心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对中心的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中心的组织管理由中心主任负责,日常运行由中心办公室操作。
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实行中心成员制,在各校设立分中心。中心成员参与中心的建设和网上合作研究。各分中心负责中心成员的管理,按照中心建设的要求组织完成平台的建设任务,汇集和整理中心建设必须的资料信息,开展合作与交流活动,负责校内的组织协调工作,及时与学校各职能部门联系,争取学校在各方面的支持。
核科学与核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的目的是利用四校所拥有的优良的教学科研基础, 在核科学与核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核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方面开展广泛的网上合作研究, 以推动我国核科学与核技术的发展。网上中心建成后, 将在一些常见Internet服务的基础上, 建成一个集核信息发布、网络协作资源共享、对外服务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中心, 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支持异地合作基础研究与新技术开发,充分发挥中心成员单位和国内同行单位各自的优势,快速交流创新性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为国内从事核科学与核技术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良好的合作研究基础。
教育部特色专业:
核工程与核技术特色专业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在我校具有悠久历史和良好声誉的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于2002年正式招生。经过短短几年的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并得到同行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2007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
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学院将围绕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专业方向、实验课题等进行核工程与核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力争几年内使从事核类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人数明显增加;编写出版几门核类专业普遍需求的专业教材,重点开展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辐射医学物理、加速器技术、辐照技术、同位素技术、核化学化工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使其形成特色,并保持在一些领域已有的优势地位。同时,逐步完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建成包括核电子学实验室、辐射探测实验室、核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室等三大部分组成的“核科学技术实验中心”。
一级学科博士点:
核科学与技术
核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强的尖端学科。本学科包含有如下二级学科: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目前我所已在核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业招生。
博士点:
1、核技术及应用
研究方向:辐射物理与医学物理;材料改性技术;同位素及辐射生物技术;辐射探测技术及应用。
2、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研究方向:放射性核素与物质相互作用;放射化学与核化学;核废物处理处置与环境恢复;轻锕系元素的表面物理与化学。
3、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研究方向:粒子物理理论;核技术及应用;核信息获取与处理。
4、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放射化学;轻锕系元素的表面物理与化学;生物医学中的核技术与标记化学;纳米生物效应。
5、生物医学物理
研究方向:辐射医学物理
硕士点:
1、核技术及应用
研究方向:辐射物理与医学物理;材料改性技术;同位素及辐射生物技术;辐射探测技术及应用。
2、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研究方向:放射性核素与物质相互作用;放射化学与核化学;测控技术及应用;同位素研究与应用
3、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研究方向:核技术及应用;粒子物理理论;核信息获取与处理。
4、无机化学
研究方向:放射化学分离材料与技术;核药物合成及其应用;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5、生物医学物理
研究方向:辐射医学物理。
6、放射物理及技术
研究方向:放射治疗物理;辐射与剂量物理;图像引导到放射治疗技术。
7、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
研究方向:辐射物理与辐射防护;环境应用化学。
8、应用电子物理
研究方向:测控系统。
9、环境科学
研究方向:环境友好化学;环境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环境放射化学;环境分析与监测。
工程硕士点: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满足我国核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及其它有关部门对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复合性人才的需求,并在我校已有的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博士点、硕士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硕士点以及辐射物理及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的。其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三年以上核能与核技术领域工程实践经验、年龄不超过45岁的已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核能与核技术方面的基础和专门知识,主要专业课程有中子物理、反应堆工程导论、原子核物理、核辐射测量方法、辐射剂量学、同位素技术及应用、核燃料循环过程的分离化学、核监测与分析技术等。
本专业工程硕士毕业生应具有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