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报辅导班的好处有很多,主要包括有这些:1.有老师领路;2.合理规划复习;3.提供专业学习材料;4.答疑解惑。如果想具体了解考研报辅导班的好处有哪些,那不妨接着往下看吧!
下面从几个方面向大家展示一下天任寄宿考研培训、集训营、自习班的情况:
1、学习方面:学习环境上我们配有敞亮美好的教室,每个教室都配有空调,每位学生配有独立桌椅,每个桌椅旁边就有固定插排,有区域无线网覆盖,教室按照文理分班等;学习进程上面配有不同的班次比如高三自习班/刷题答疑班/精讲班/寄宿一对一,每个班次的区别详情咨询本人或留言哦~
2、住宿方面:标准的六人间,每位同学配有相应桌椅和衣柜,每个宿舍都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专用洗衣机和洗漱台,厕所还有供暖系统,还有宿舍老师24小时值班!
3、价位方面:九月份之前都会在原价位基础上优惠2000元并送复试自习班,并且入住时间越长费用相对越高;但是报名越早优惠力度就越大!了解详情联系我吧!
加微信详细咨询!
4、管理方面:(1)统一作息时间、刷卡进入教学区,班主任上课点名、统计出勤率;
(2)自习室电子设备统一管理,严禁大声喧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按专业分班,固定班级,专属座位,空调直饮机等公共设备完善;
(4)班级学习氛围浓厚、量化积分奖励、模考测评奖励;
(5)定期组织班会、校内学生活动,专业心理疏导;
(6)半封闭式管理、外出需请假(严格控制)、辅导员24小时值班全程维护;
"双一流"学校名单即将公布
从2015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始,国家“双一流”建设正式拉开大幕,与此同时,关于“双一流”将取代“985”、“211”的消息也开始甚嚣尘上。去年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将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今年6月,随着网上有流传42所双一流大学入选名单一事,教育部回应:“双一流”建设的有关工作仍在过程中,最终名单确定后拟于8月底左右正式公布。这也意味着“统治”了大学江湖近20年的名校标签或将进入更替倒计时。 随着名单公布时间日趋接近,“双一流”是什么?什么样的大学有机会进入“双一流”?为何说会取代“985”、“211”?今天新浪高校驾到栏目将带领大家提前做好功课,解密这些让考生和家长困惑不已的大学建设举措。 一、双一流”到底指的是什么? 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双一流”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总体方案》从建设、改革两方面共安排了10项重点任务。5项建设任务包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5项改革任务包括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实现关键环节突破、构建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梳理高校标签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985”、“211”都是国家为增强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以及学科水平而采取的一系列建设举措,而且这些举措也都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最初的“211”还是即将公布的“双一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建设全国顶尖高校、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世界一流高校。 二、“985”“211”、“双一流” 这些标签意味着什么? 虽然前文已经解释了国家在高等教育建设上所实施的一系列大型的“工程”和“计划”,但估计大家依然觉得云里雾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国家折腾出的这些个举措,究竟意味着什么?能凭这些来判断大学的优劣吗? 传统序列——985211普通高校 现在“985”和“211”基本上已经成了名校的代名词,而且在社会上、特别是招聘时也获得广泛认可。“985”一定是“211”,“211”不一定是“985”。在中国大学中,“985”、“211”、普通高校就像是金字塔一样的层级关系。关于这些高校“常识”,考生和家长并不陌生,但至于它为什么会成为判断大学优劣的标签,不少人却说不出个所以然。 “985/211”高校资金相比普通高校占有压倒性优势 从这两项工程的建设内容可以看到,入选的学校都需要在教学、科研、基础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全面进行改革和建设。为实现这些目标,国家每年在这些“985”、“211”高校投入的资金相比于其他普通高校,占有压倒性优势,而39所“985”高校又是这一系列高校中的“高富帅”。在2017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部门预算中,居于首位的
清华大学2017年预算数达到了233.35亿元,而居于末位的
中央戏剧学院(非985/211)经费只有3.98亿元,不过清华大学的一个零头。 科研 这些学校每年都会获得数额庞大的科研经费,用以引进国内外人才、建设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培养高水平的科研新人等等。 从2009年至2013年的数据显示,“211”和“985”高校拿走了全国七成的政府科研经费,其中“211”高校拿走19.3%,为510.66亿元,“985”高校拿走52.7%,为1394.94亿元,其他高校只拿走28%,为742.1亿元。另一数据是,“211”和“985”高校只占全国高校总量的14.3%(信息来源于凤凰财经)。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等等这些常常能在网上见到的全球性大学排名,其排名衡量指标中,科研与学术占有极高比例,例如《QS世界大学排名》的评价体系中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包括获奖、著述发表等)所占比例就达到40%。在最新QS全球大学排名中,中国内地共有39所大学上榜,无一例外全是“985”、“211”高校,其中“985”高校32所,“211”高校7所。所以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985”、“211”高校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候选人,这是国家“985”、“211”工程的建设目的,也是其建设成果。 教学与基础建设 如果说高校在科研上的成就好像距离普通大学生还太远,那高校在教育教学以及校园基础建设上所采取的举措,必然是与每个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了。为什么大家要追求“985”、“211”高校,从国家对这些学校教学和基础建设上的要求,就能看出原因。 例如“985工程”高校在体制机制改革、条件支撑方面的要求就包括(节选):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 “以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管理队伍为重点,实行人员分类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内部分配和薪酬激励制度。” “加快建设公共资源与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配置合理、设施完备的教学科研用房。” “加强教学科研信息化、数字化环境建设,构建基于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教学科研环境。” “使所建高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库和自动化程度在整体上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国家除了在科研上投入大量经费,还会在教学与基础建设上进行扶持。而且正因为这些高校在科研基础建设上有了国家资金的支持,也使得高校自身的经费得以更多地用于完善校园基础设施、聘请教育人才、营造学生创新创业等各方面良好环境等等。 不过,“985”、“211”高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标签,除了因为“985”、“211”两项国家级举措鼓足了这些高校的钱袋子,也是因为这些高校不少在入选前本就有着深厚的学术底子和历史积淀。 用人单位对“985”“211”高校认可度高 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会对毕业生的学历、甚至学校有一定的要求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企业这么做是否合理另当别论,但事实就是如今不仅是学历为毕业生寻找工作竖起了门槛,学校的好坏与否也成为了能否应聘成功的“筹码”之一。究竟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标准自然会有不同的答案。在这其中,“985”、“211”高校的确不一定就是好大学,但不得不承认随着“985”、“211”的深入人心,它们已经成为公认度最高的、判断学校层次的依据。而这个公认度的来源又与这些学校的强大后盾支持相关,可以说“985”、“211”的地位正是在这种国家支持和社会认可两者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巩固下来的。 学校成为应聘时的隐性壁垒 现在在招聘时,学校是否是“985”、“211”确实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应聘的隐性壁垒,有的单位甚至会要求应聘学生的本科学历也必须是“985”、“211”,也就是说就算是考上了这些学校的研究生也会被一些单位拒之门外。有媒体报道,对于招聘过程中设立门槛的情况,某大型地产集团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坦言,虽然公司在招聘简章中没有明确表明门槛,但在具体招聘过程中,会对“985”、“211”院校毕业生有所侧重(信息来源于央广网)。另外,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表明,不同高校就业率不平衡,“985”、“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优于一般普通本科高校。 最新说法——“双一流”将取代“985”与“211”? 从2006年国家实施“111计划”到2012年启动“2011计划”,关于“‘985’、‘211’已经过时了,将要被取代”的传言就从未停止,而这一次,“双一流”将取代“985”、“211”的说法是否又只是谣传呢? 教育部回应:将“985”“211”纳入“双一流”建设 之所以“双一流”将取代“985”、“211”的讨论相比于之前“111计划”和“2011计划”出台时更为热烈,主要是因为2016年6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语委联合发文,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涉及“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相关文件,对此有不少人猜测“985工程”“211工程”将停止实施。加之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在这个实施办法中已经没有了过往我国高校常用的“985”和“211”建设的名称。 实际上,教育部针对此事发出过回应:“985工程”和“211工程”将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以学科为资助主体 每5年调整一次名单 “985”“211”以学校为资助主体 名单形同“终身制” 从目前公布的信息来看,“双一流”和“985”、“211”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双一流”是以学科为资助主体,突出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学校建设,而“985”、“211”是以学校为资助主体。2015年10月教育部网站上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称“要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若干一流学科,扩大国际影响力,带动学校进入世界同类高校前列”。 从前文介绍可以看出,在继“985”、“211”工程之后,国家所实施的“111计划”和“2011”计划也都是围绕学科建设来进行的。而且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例如上海、浙江两地开始实行“3+3”新高考方案,新的高考政策也意味着考生往往在高一时可能就需要考虑自己的专业方向,高考的学科倾向逐渐凸显。“双一流”以学科为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为考生和家长在提早定下报考目标上提供参考。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转向,就像阿特巴赫教授说的:“不管用什么名称,好的一流大学,好在哪里,一流在什么地方,最终都是在学科上体现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着非常直接的内在联系,有了一流学科才可能有一流大学,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但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大学,也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都达到一流”。不过,“双一流”以学科为基础也可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学校都以优势学科竞争,在优势学科上持续投入,会导致现有一些相对薄弱的学科被边缘化,进而产生一系列人员、结构上的调整。 第二个是“双一流”建设名单将不再一层不变,会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竞争机制。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实施办法》明确高校“双一流”建设每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2015年发布的《总体方案》在肯定“985”、“211”成绩的同时就指了出现有重点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之前的“985”、“211”工程,一方面是先自上而下圈定一批高校,而把哪所高校划为“985”,哪所高校划为“211”却没有一个科学、可以服众的标准。就“211”而言,划定之时就有很多办学水平之外的考量,比如兼顾地方,每个省至少有一所入选,兼顾各个行业,保证每个行业至少有一所。另一方面,名单缺乏流动性,形同“终身制”,到了最近几年索性彻底关上了“985”、“211”的大门。可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一,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名单之外的学校不管如何努力,办学成绩多么,都无法挤进这个排行榜。 不过,虽然《实施办法》明确高校“双一流”建设实行动态调整,并设立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综合多方意见来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但是这个认定标准如何具体设计以及实施,依然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而且之前“985”、“211”所形成的基本格局不是一朝一夕会被扭转的,“985”、“211”所存在的“身份固化”问题,会不会因为“双一流”的动态调整有所好转,也未可知。 “985”“211”高校仍最有机会 普通高校也有望翻盘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双一流”大学及学科的遴选条件作了明确规定: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能进入“一流大学”名单的高校,“985”、“211”依然是最有机会的,一方面它们“经过了长期重点建设”,另一方面,这些学校因为有国家的支持,在学科建设上自然比其他高校走得更前,目前“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的高校还是集中在“211”、特别是“985”高校。 不过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双一流”与“985”、“211”的区别,“双一流”以学科为资助主体,这也意味着在双游戏规则下,一些高校完全有可能凭借一两个优势学科迅速崛起,而一些原来的“985”、“211”高校也可能被排除在“双一流”之外。 三、 该如何理性对待这些大学“标签”? 继“985”、“211”后,又要来一个“双一流”,报考的风向要不要随之而动,还需要理性看待,大学的好坏不能仅仅以国家政策倾斜作为依据。一方面,学校实力与国家遴选相辅相成,“标签”确实值得参考。这些学校之所以被选中,也正是因为学校在相关遴选标准中实力强大;而前文已经说明,国家政策为学校带来了数额庞大的建设资金,例如原先水平相当的两个高校,如果一个被选上而另一个落选,不出几年两所高校的差距就会被拉开。 但另一方面,考生和家长在报考时还是切忌掉入“唯标签论”的陷阱,“标签”对自身是否适用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一,国家资金支持确实会对高校建设带来极大的助力,但是获得资金支持的高校与一些未入选的高校相比却并不一定都很厉害。以学术科研为例,时下,一些人通过包装概念拿到科研经费,但最后并没有搞出有价值的成果,制造出大量“学术泡沫”。2013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更是显示,95.9%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学术泡沫”严重。 其二,从前文介绍可以看出,国家在评选高校名单时,其学科水平以及学术、科研水平是评选的主要依据,但是大学的好坏与否所包含的方面却比这些广阔得多。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尤其是对于没有读研读博计划的学生来说,这些“工程”、“计划”只是择校的参考之一,学校的教学水平、就业环境、实习机会、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的认可度等等其他方面也应该综合考虑。 其三,比起即将公布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更需要注意。一直以来,为了读“985”、“211”名校而无奈选择了该校的弱势学科,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大家都很清楚,好的大学也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好,但“985”、“211”的名校标签效应太强,实在难以抉择。“双一流”名单公布之后,或许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种困扰,所以考生和家长千万莫只盯着前一个“1”,而忽略后一个“1”。 综上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出,与其说“双一流”将取代“985”、“211”,不如说“双一流”是“985”、“211”的整合和推进。可以说,即便没有“985”、“211”了,但是“985”、“211”的概念、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即便官方不再强调,但“985”、“211”这些年的建设成果仍是其他一些普通高校难以在短时间内超越的。不过,一流大学从来不是“命名”的,而应该是竞争而来的,从“双一流”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我们可以期盼,在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建设或将朝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双一流”名单据教育部称将在八月底左右揭晓,备受瞩目的“双一流”是否会成为新的
报考指南针,我们拭目以待
推荐栏目:考研辅导班 考研自习室推荐 封闭考研集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