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法律硕士中国法制史知识点:立法指导思想”相关内容,为法硕学硕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法硕学硕考研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常识栏目。
面对法律硕士考试,知识点的复习是至关重要的。在初期的备考中,针对法硕知识点内容,考生们要不断反复的进行背诵,一刷理解,二刷背诵,三刷重点,因此对于知识点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法律硕士中国法制史知识点:立法指导思想”,供大家背诵复习。
法律硕士中国法制史知识点:立法指导思想
(一)一断于法针对周礼及儒家倡导的“礼治”、“德治”思想,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坚持“以法治国”的“法治”原则。如商鞅提出“缘法而治”,慎到提出“事断于法”,韩非强调“以法为本”。
(二)刑无等级针对长期存在的宗法等级制度和贵族法律特权,商鞅主张“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韩非要求“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三)轻罪重刑商鞅从对“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认识出发,提出“行刑重轻”原则,对轻罪也适用重刑,从而达到“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即遏止犯罪和消灭刑罚的目的。
他认为:“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
民不敢试,故无刑也。”
韩非也谈到:“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此所以为治也。”
(四)法布于众法家认为,立法的目的是让“万民皆知所避就”,因而主张公布法律,以便于普及和实施。
韩非强调:“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为此,他们都要求法律“明白易知而必行”。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法律硕士中国法制史知识点:立法指导思想”,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