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相关内容,为经济学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经济学考研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常识栏目。
20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
(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下降的经济效应,所以原财政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一部分,甚至可能完全不起作用。其发生机制是:
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
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
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则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但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挤出效应”并不明显,此时政府推行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是有效的。
(2)“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在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最大,接近于1;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取决于政府开支引起利率上升的大小,此时挤出效应一般在0~1之间。一般来说,从IS、LM曲线的斜率也可以判断挤出效应的大小。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5考研经济学知识总结:挤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