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农学考研动物生理学复习:产热与散热的平衡”相关内容,为农学考研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农学考研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24考研农学考研动物生理学复习: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产热因素:来自食物在体内的代谢,肌肉作功,微生物发酵作用。
2、产热形式
(1)寒颤性产热:寒冷刺激可引起骨骼肌出现寒颤性收缩,使产热增加4~5倍,称为寒颤性产热。
寒冷时体内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机体(特别是肝脏)产热增多;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也被激活,导致脂肪被分解、氧化,产生热量。
(2)非寒颤性产热:在哺乳动物的啮齿目、灵长目等5个目中发现褐色脂肪组织,褐色脂肪在细胞内氧化释放大量热量。在低温时,由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褐色脂肪的代谢率可以比平时增加一倍。可以给一些重要组织包括神经组织迅速提供充分的热量,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因为这部分产热与肌肉收缩无关,称为非寒颤性产热,或代谢性产热。
3、机体散热方式:
①辐射散热由温度较高的物体表面(一般为皮肤)发射红外线,而由温度较低的物体接收的散热方式。经该途径散发的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70%~85%。
辐射散热与环境温差及辐射面积有关。
②传导散热:将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的较冷的物体。
传导散热量除了与物体接触面积、温差大小有关外,还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密切相关。
③对流散热:紧贴身体的空气由于辐射的结果温度升高,体积膨胀而上升,冷空气接着来补充,体表又与新移动过来的较冷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因而不断带走热量。
④蒸发散热是指体液的水分在皮肤和粘膜(主要是呼吸道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每蒸发1g水可带走2.44kJ热量,因此蒸发是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农学考研动物生理学复习: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农学考研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