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为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具有工学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可以在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和计算资源充沛。
本专业分为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研究方向。 1.桥梁工程方向主要研究内容:
(1)桥梁结构理论及应用
以物理和几何非线性分析方法为基础,研究大跨度桥梁和新型桥梁(如连续梁桥、刚构桥、斜拉桥和组合梁桥等)的受力分析、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建立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方法。
(2)桥梁振动理论及应用
通过桥梁在车辆、地震、风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研究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列车走行性、动力可靠性及损伤、失效机理、寿命评估及可靠性设计方法,以及车激桥梁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控制理论与方法。
(3)桥梁动力系统参数识别及振动控制
桥梁的线性和非线性动力响应特性、桥梁动力系统参数识别及优化控制研究,为桥梁在地震、车辆、风及碰撞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桥梁结构动力设计及振动控制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实用方法及基本参数。
(4)新型材料及在桥梁中的应用
研究各种新型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智能材料等)的配制、力学性能、耐久性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应用于桥梁中的受力分析、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
(5)桥梁工程水力学及水文
根据工程流体力学和水文学原理,充分利用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调研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跨河、穿河工程结构物与河道水流相互作用所带来的桥梁工程安全问题、洪水灾害预防及河流环境的变化。研究长距离交通及能源输送干线上跨河桥梁、管线等工程的局部流场变化、河床冲淤变化等局部水力学问题及泥沙输移规律。
(6)桥梁检(监测)测、评估、加固理论及应用
大型新建桥梁的施工监测、风险分析及成桥后的健康检测;桥梁监测(检测)新技术、既有桥梁静动载测试、病害诊断、状态评估、寿命预测理论与技术;桥梁加固体系理论与技术;桥梁加固新材料及应用。
2.隧道工程方向主要研究内容:
(1)隧道支护结构设计与计算理论
研究地层处理、开挖、支护及衬砌的设计与计算。
(2)隧道工程与环境影响分析理论
研究隧道工程对地层、地下水及地表环境的影响。
(3)隧道防水材料与防水设计理论
研究新型防水材料的应用及隧道涌水预测与防水设计。
(4)隧道施工动态监测与分析系统
研究隧道施工信息监测、分析与反馈的理论、技术和应用。
(5)隧道运营养护维修
研究隧道运营过程中的健康状态诊断与维修技术理论。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硕士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申请答辩之前修满所要求的学分。一般要求在前0.75学年修满课程学分。
2.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一般为2.5年,在此基础上实行2至3年的弹性学制。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学制为2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学科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非学位课分必修环节和任选课。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28学分,其中学位课17学分,非学位课11学分。
课程教学一学年分为四个时间段安排,每学期分为上半学期与下半学期,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前0.75学年时间内完成。研究生选修课程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五、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为体现分层次、分类型培养的指导思想,对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工作的要求,可分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制定,重视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位论文阶段的各环节包括:
1.论文工作计划及选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密切结合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末之前完成。
2.论文答辩等环节和要求。
硕士生一般要用1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论文答辩一般应在第五学期末之前进行。
鼓励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在公开出版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