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互动 > 考研常识 > 正文
考研常识

中医学考研专业介绍/基本信息/学校名单 中医学专业考研科目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3-03-13 11:42:58  |  关键词: 中医学专业考研科目 中医学考研方向

  •  
  •  
  •  

中医学考研专业介绍/基本信息/学校名单 中医学专业考研科目

中医学基本信息、考研专业介绍、学校分布与名单

1、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中医学

专业代码:100500

门类/类别:医学

学科/类别:中医学

哪些学校好考,哪些学校分数线更低?

提升你的上岸率,可能只在于选择!

尽在【智能择校小程序】

2、专业介绍

河北中医学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

山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学科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招收 中医诊断学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

中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我校中医学学科创建于1958年,是我校传统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之一,有着厚重的学科积淀。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金匮要略学科成为中医类学科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年,原河北中医学院院长夏锦堂教授招收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98年后先后获得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6年获批中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覆盖12个二级学科,使中医学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得以全面开展。其中中医诊断学二级学科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于2003年获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批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是目前河北省的中医学术学位博士授权学科。中医学学科目前已成为我省中医教育规模最大,招生人数最多,研究方向最为齐全的学科。

本学科主攻研究方向是中医学基础及临床研究,目前已形成中医理论体系及文献整理、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法客观化、玄府理论与心脑病证发病机制、基于脏腑特性的证候基础、慢性肾病的证治规律及机制、刺法灸法效应理论与临床效应机制、浊毒理论及临床应用机制、中医肛肠病临床诊治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突出“两结合一利用”的研究特色,即: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方法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从病证结合入手,探究中医病证辨治规律。多个研究方向已取得显著成绩,学术水平位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

本学科中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重点学科1个,河北省重点专科2个,河北省精品课程4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2个。目前本学科已经成为河北省及华北地区培养中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近五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各类科研立项260余项,科研经费合计1200余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3项,科技部专项2项、省部级课题66多项。获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60余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共6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80余部,主编与参编教材50余部。

本学科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队伍。现有正高级职称102人,副高级职称97人,中级职称8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71人,硕士学位者263人。“国医大师”1人,“河北省十二大名中医”5人,省教师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近五年来培养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177名。

http://www1.gzhtcm.edu.cn/bumen/yjsc2497/article.asp?cat_id=11

1、学科发展沿革

中医学为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重点建设学科,从建院至今,中医学专业汇集山西中医精华传承,始终是重点和优势学科专业。1996年中医学学科建设列入学院事业发展规划。1999年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整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针灸推拿学四个二级学科,中医学一级学科已具雏形。2000年此四学科与湖北中医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中医医史文献、针灸推拿学(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针灸推拿学三个硕士授权点划转山西中医学院。2011年中医学一级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实验方剂学、中医脑科学、中医临床基础学、针灸推拿学始终为特色与优势学科。

2、研究方向简介

(1)中医基础理论

本学科专长于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提出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的“脑主元神论”。目前,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肾脑相关研究和证候规范化研究,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老年期痴呆和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候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近几年来,本学科在中医药防治神经精神疾病基础研究与外感六淫致病思想的气象学内涵研究、体质学等方面进行了新领域的探索性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2)中医医史文献

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对中医经典文献整理研究、继承挖掘,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论研究,初步形成大生态医学模式理论。并且通过深入研究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揭示中医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尤其对傅山医著进行考证,主要研究医德医术、学术思想等。此外,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献研究相结合,运用信息组织的理论与方法,建立相关数据库,对中医药文献知识进行计算机表达及数据挖掘。

(3)中医临床基础

注重《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与总结,探讨在治疗杂病过程中的辨治方法,结合现代临床进行研究,对有关方证进行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研究。通过对经方的运用规律及机理进行研究,使经方的应用更科学、更规范,更精准,并为中医经方的应用和开发提供现代医学依据。

(4)方剂学

一是从 “方”展开研究,针对中药、方剂产生作用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提取、纯化,结合现代药理学手段明确方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探讨经典方剂组方配伍的规律与作用机制,方剂制方原理和配伍关系的现代科学内涵。二是从“剂”展开研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的方法对传统中药及其复方进行研究,借鉴中医药学传统的制剂理论和技术,利用现代制剂技术,对中医方剂创新药物及制剂展开研究。

(5)中医诊断学

采用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循证医学等方法,研究中医诊断体系,旨在实现中医的证候规范化与标准化;并以某些疾病为着手点就中医证候和体质进行系统的辨识,探讨体质与证候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揭示其客观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常见病的预防及临床诊断。

(6)中医内科学

本学科长期坚持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骨干教师队伍和合理的医疗、科研学术梯队,工作中始终贯彻以临床为基础,科研为龙头,以临床促科研,以科研带临床的医、教、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模式,对内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有着独到的见解。

(7)中医外科学

围绕常见外科疾患,遵循中医理论,博采众长,重视中医外治法在外科的应用,在长期的临床工作、理论研究过程中,形成本学科的学术特色,主要有周围血管病、皮肤病、乳腺病、肛肠病等特色专科以及相应的学术队伍。

(8)中医骨伤科学

注重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以特色鲜明的中医正骨、上骱、理筋手法,不断发展的中医外固定方法为治疗手段,注重功能锻炼对功能康复的积极作用。在中医药防治骨代谢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骨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方面,充分利用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大胆进行诊疗技术的改进和学术理论上的创新,使本学科成为一门理论充实、治疗手段丰富有效的应用学科。

(9)中医妇科学

以妇科最常见的月经病为重点展开研究,涉及带下、妊娠、杂病等多个领域。月经病为学科研究的核心,在辨证用药方面特色突出,科研方面兼顾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及临床试验研究。由月经病引申出妇科常见的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绝经综合症及排卵障碍性不孕,在传统的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辨治思路,在理论及临床实践方面日趋成熟。杂病方面学科研究重点在于盆腔炎性疾病及妇科肿瘤方面,并与阻塞性不孕密切联系,注重辨证基础上内外合治及综合疗法的应用,在临床及动物实验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以异位妊娠、胎漏、胎动不安、缺乳为主的妊娠病、产后病诊疗特点较为突出,也成为学科研究的方向之一。

(10)中医儿科学

针对儿科常见病脾胃病、肺病,急重症等,运用中医传统方法,发挥中医药防治疗的优势,突出中医药有效、安全、副作用少的特点,防治结合来达到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目标。

(11)中医五官科学

以传统中医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代医学检查手段,辨证论治,局部病变与全身症状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独特优势,在五官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中医理论运用经验,并用之临床,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12)针灸推拿学

规范具有山西地方特色的新九针疗法的操作标准,并研究其治疗的疾病谱,同时结合与临床应用相符的组穴配伍,扩大治疗范围,拓展健康服务领域。在新九针临床应用的基础上,注重文献的整理和经典理论的挖掘,结合现代经络腧穴研究成果,运用现代研究方法,通过经络腧穴调节,恢复人体气血和脏腑功能,以对治疗疾病的标准进行系统的规范和应用研究。

3、学科队伍建设

中医学现有硕士生导师166名,除校本部、三所附属医院外,还聘任了北京301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儿童)医院、山西省中医院、各地市中医院及大同大学等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学科6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10名,中医医史文献学科8名,方剂学学科6名,中医诊断学学科7名,中医内科学学科57名, 中医外科学学科23名,中医骨伤科学科5名,中医妇科学学科9名,中医儿科学学科8名,中医五官科学学科4名,针灸推拿学学科23名。

4、学科特色及优势

以肾脑相关理论和证候规范化的长期研究为前导,建立了《黄帝内经》生态医学思想指导下大生态医学健康新模式,立足于临床运用经典理论探讨疾病辩治规律,构建了中药复方研究和新药开发应用体系,以经典经络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经络腧穴研究成果创立了针方学和新九针理论、针法针具系列,对心、肝、肾、脾、胃、小肠的因、机、证、治研究建立了中医临床特色标准。形成了理法方药和临床运用的一级学科医教研体系。

由理论与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发挥1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的人员、学术优势,带动各二级学科形成医教研学科体系,实现树立一级学科理论和素质、拓展二级学科思路与方法,创新三级学科思想和技术的人才培养理念。

5、人才培养特色及优势

按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大、中医特色鲜明的高层次实用人才。1.注重实践教学,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2.注重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成为具有良好团队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的,全面适应社会需要;3.注重素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和渗透品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内涵和修养。培养面向社会的中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

6、培养条件与实践基地建设优势

中医学为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其下属二级学科中有中医文献学、方剂学、中医肾病学、针灸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脾胃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康复学、中医药信息学、中医治疗技术工程学等10个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医文献学、针灸学等4个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10个:分别为肛肠病、脉管炎、脑病、糖尿病、脾胃病、弱视斜视、不孕症、治未病;学术流派研究室3个:分别为傅山学术流派研究室、孙思邈学术流派研究室和刘绍武学术流派研究室。

中医学有临床实践医院4个(第二、第三附属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省人民医院)。实验室方面有中医脑科学研究中心、中医学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其中针法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中医临床基础实验室、中医药基因表达调节技术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二级),中医学基础实验室为省医学重点实验室,针灸学实验室为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

7、教学科研成果

目前中医学各二级学科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4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5年来共发表论文340篇,其中SCI、EI收录8篇。出版学术专著90部。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课程;《金匮要略》、《经络腧穴学》、《实验针灸学》为院级精品课程;张俊龙团队2009年被评为山西省教学团队。

8、导师代表简介

(1)张俊龙,男,1963年6月出生,山西吉县人,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秘书长,山西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医学学科带头人,山西省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山西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中医基础学科带头人。师从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张珍玉先生,全面继承了老先生关于中医经典理论的学术观点和独家心得;近10年来,工作得到了中国工程院王永炎院士的指导和支持。专长于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提出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的“脑主元神论”,目前,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肾脑相关研究和证候规范化研究,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病的中医证候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国内同领域中居于领先水平。积极倡导和推进中医教育改革,主编、总主编《中医藏象学》、《全国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教材》、《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中西医结合百病治疗丛书》等学术著作117部。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或参加各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中医肾生髓理论实验研究获山西科技进步三等奖,山西省科委课题“脑主元神论”,已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子课题各1项。共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10名。在读博士生3名。并与中国中医研究院联合指导博士后1名。

(2)周然,男, 1958年7月出生,山西省忻州市人,博士学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山西省委员会主委,山西中医学院院长。主要社会兼职有: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新药评审专家、全国微量元素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创新体系建设合作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山西省新药评审专家,《中国药物与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方药的现代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①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0873433):雷公藤骨髓及血液系统毒性的中医方剂干预研究及其机理探讨;②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10ZX09102-210):风湿宁胶囊治疗痹症的临床前研究③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07B01):华北地区黄芪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家级、省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八部(套);开发三项中药新药,获国家发明专利二项。

9、学科发展目标

(1)作强传统优势方向

坚持我主人随,弘扬原创思维与原创优势;重视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将中医学置于大科学背景下,适应大环境的变迁,服务大卫生的需求,科学人文融合互动,东学西学兼收并蓄,构建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为人类健康事业培育人才。

(2)打造特色品牌

鉴于目前我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地位和水平,中医学只有通过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才有可能实现跨越性发展。系统梳理我校中医学学科发展轨迹、全面归纳整合现有人才、教学、科研、医疗资源,并综合分析山西省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大需求,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的学术特色在于:中医学优势技术的创新开发与推广,将这一特色做强做大、做出新成果、做到新高度是本建设周期的工作重点。

(3)拓展新兴发展领域

中医学是包含基础和临床共13个二级学科的大学科,在大科学背景下,现代医学提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和人群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有机结合起来,使基础理论、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相互联系彼此促进,打造大团队、取得大成果。在此大思路的引领下,拟将开拓以下三个研究领域:健康医学、转化医学、个体化医学。

小编:大部分专业都会考英语科目,不放来测测你现在的英语基础。

2、考研学校分布与名单

全国(7)

河北(2)

山西(1)

吉林(2)

浙江(1)

广东(1)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