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心理学学硕知识点:幼儿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幼儿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1.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
(1)性别认同
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性别认同的发展往往是随着个体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而发展的。科尔伯格认为要形成较稳固的性别认同,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①基本性别认同阶段,个体对自己及他人性别能予以准确的识别,大概到3岁能获得基本的性别认同。②性别稳定性阶段,大约4~5岁进人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性别是稳定不变的。③性别恒常性阶段,大约6~7岁获得性别恒常性,即一个人的性别具有跨情景的一致性,不再根据外部特征(头发、衣服等)来判断性别。
(2)性别角色标准
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或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父母在孩子出生后,把自己的一套性别角色标准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孩子,鼓励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行为,制裁那些不适当的行为。
(3)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性特点或女性特点的知觉和信念。对一个人认同,能够增加对那个人的忠诚和亲密感。幼儿期大多数儿童开始与父母认同,内化父母的标准、价值、态度和世界观。
(4)性别角色偏爱
性别角色偏爱是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最初表现在对不同玩具的偏爱上。性别化过程中,男孩比女孩面临更大的社会压力。
2.性别化的理论
(1)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两性间发生学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的决定作用。
(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化是儿童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
(3)社会学习理论:提出儿童获得性别化态度和行为的两种机制是通过直接训练与观察学习。
(4)认知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的认知发展。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心理学学硕知识点:幼儿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