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外科护理学知识点:化脓性骨髓炎”相关内容,为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护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化脓性骨髓炎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1.病因
多为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或外伤史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
2.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是骨质破坏、骨吸收和死骨形成,同时岀现反应性骨质增生。早期以骨质破坏为主,晚期以修复性新生骨增生为主。
3.临床表现
(1)早期为患部剧痛,患骨有局限性深压痛,患者因疼痛而抗拒做主动与被动活动;局部皮肤温度增高,数天后局部肿胀、压痛明显。当脓肿穿破骨膜形成软组织深部脓肿时,疼痛减轻,但局部红、肿、热和压痛更明显。
(2)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明显,高热在39℃以上,伴有寒战、脉快、口干、头痛、烦躁不安、呕吐或惊厥等,重者有昏迷或感染性休克。
4.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超过10×109/L,中性粒细胞占90%以上。
(2)影像学检查:
①X线:发病2周后,X线片上出现髓端散在虫蛀样骨破坏,并向髓腔扩散,密质骨变薄,并依次出现内层和外层的不规则,可见死骨形成;
②CT:可较早发现骨膜下脓肿。
(3)脓肿分层穿刺:抽出脓液或涂片中发现脓细胞或细菌即可明确诊断。同时可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5.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①高热期间予退热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②增加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经口摄入不足时,可经静脉途径补充;
③必要时可多次少量输新鲜血;
④进行抗感染治疗;
⑤局部制动。
(2)进行手术治疗。
二、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1.病因
大多继发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少数系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即表现为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2.病理
病灶区域内有死骨、无效腔和窦道是慢性骨髓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3.临床表现
(1)症状:在病变静止阶段可无症状,急性发作时有发热、局部胀痛。
(2)体征:急性发作时,患肢局部皮肤红、肿、热及压痛,可见畸形、瘢痕与窦道。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显示骨干失去原有外形,骨膜掀起,有新生骨形成,骨质硬化,轮廓不规律,髓腔变窄甚至消失。有骨质破坏吸收的透亮区,有浓白致密的死骨,死骨边缘不整齐,周围有空隙。
5.处理原则
(1)行病灶清除术。
(2)消灭无效腔。
6.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①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有无其他部位感染和受伤史,病程长短,疾病有无反复;采取过哪些治疗措施,效果如何;有无药物过敏史和手术史等;
②患者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营养状态、饮食情况等;有无全身中毒症状;局部有无红、、肿、热、痛及其范围,疼痛的部位、性质和持续时间;创面有无恶臭、分泌物或窦道;局部活动情况,关节是否处于减轻疼痛的非功能位,有无关节强直;
③X线摄片有无异常发现;
④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过程、治疗和护理的了解和期望程度,患者和家属对疾病预后的心理承受能力。
(2)术后评估:
①局部伤口及引流情况,局部冲洗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以及局部制动及固定效果;
②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有无改变。
7.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高 与化脓性感染有关。
(2)疼痛 与化脓性感染和手术有关。
(3)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化脓性感染和骨质破坏有关。
8.护理措施
(1)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
(2)缓解疼痛。
(3)加强全身和局部的护理,促进创口的愈合。
9.健康教育
(1)嘱患者加强饮食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疾病反复。
(2)骨髓炎患者易于复发,出院后应注意自我观察,定期复诊。
(3)告知患者每日进行肌肉的等长舒缩练习及关节被动活动或主动活动,避免患肢功能障碍。
(4)指导患者使用辅助器材,如拐杖、助行器等,以减轻患肢负重,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外科护理学知识点:化脓性骨髓炎”,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护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