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外科护理学知识点:外科休克患者的护理 ”相关内容,为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护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外科休克患者的护理
一、病因和分类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见表4-2-1。
表4-2-1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病因 | 分类 |
按休克的原因分类 | 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源性和过敏性休克 |
按休克发生的始动因素分类 | 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心外阻塞性休克、分布性休克 |
按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 | 低排高阻型休克、高排低阻型休克 |
二、病理生理
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以及细胞缺氧,引起微循环障碍、代谢改变及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是休克的病理性特征。
三、临床表现
1.休克前期
失血量低于20%。神志清醒,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与呼吸加快,脉压<4.0kPa(30mmHg);尿量正常或减少。
2.休克期
机体失血量为20%〜40%。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黏膜发绀或花斑,四肢湿冷;脉搏细速或摸不清,呼吸浅促,血压进行性下降;尿量减少或无尿;浅静脉萎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3.休克晚期
机体失血量超过40%。意识模糊或昏迷,全身皮肤、黏膜明显发绀,甚至出现瘀点、瘀斑,四肢厥冷;脉搏与呼吸微弱;无尿;并发DIC者,可出现鼻腔、牙龈、内脏岀血等。
四、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尿和粪常规检查:
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降低:失血;
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升高:失液;
③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浆丢失;
④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感染;
⑤尿比重增高:血液浓缩或容量不足;
⑥消化系统出血:粪便隐血阳性或呈黑便。
(2)血生化检查:包括肝肾功能检查、动脉血乳酸盐、血糖、血电解质等检查。
(3)凝血机制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因子I、凝血酶原时间及其他凝血因子。
(4)动脉血气分析。
2.影像学检查
3.B超检查
进行B超检查可发现部分患者的感染灶和引起感染的原因。
4.血流动力学监测
(1)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为0.49〜1.18kPa(5〜12cmH2O)。
(2)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PCWP降低提示血容量不足,增高提示肺循环阻力增加。
(3)心排出量和心排血指数检测。
五、治疗原则
(1)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救过程中,采取休克体位,保暖;如有骨折,尽量减少搬动,骨骼处要临时固定,必要时应用止痛剂。
(2)积极补充血容量是纠正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
(3)认真处理原发病。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
(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
六、护理
1.护理评估
(1)了解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如有无腹痛和发热,有无因严重烧伤、损伤或感染等引起的大量失血和失液等情况。
(2)评估患者全身和辅助检查结果,了解休克的严重程度和判断重要器官功能。
(3)患者有无呈兴奋或烦躁不安状态,有无表情淡漠、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对刺激有无反应。
(4)患者的血压、脉压、脉搏、呼吸、体温是否正常。
(5)患者皮肤和口唇黏膜有无苍白、发绀,四肢湿冷或干燥潮红,手足温暖。
(6)患者的尿量增多还是减少。
(7)局部有无骨筋、肌和皮肤、软组织的损伤;有无局部出血及出血量;腹部损伤者有无腹膜刺激征和移动性浊音;异位妊娠破裂者的后穹隆穿刺有无不凝血液。
(8)各项实验室相关检查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结果。
(9)评估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变化、心理承受能力及对治疗和预后的了解程度,并了解引起其不良情绪反应的原因。
2.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液不足 与大量失血、失液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 与微循环障碍、缺氧和呼吸型态改变有关。
(3)体温异常 与感染、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4)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力降低、抵抗力下降、侵入性治疗有关。
(5)有皮肤受损和意外受伤的危险 与微循环障碍、烦躁不安、意识不清、疲乏无力等有关。
3.护理措施
(1)积极迅速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体液平衡。
(2)改善组织灌注,促进气体正常交换。
(3)积极预防感染。
(4)维持正常体温。
(5)预防皮肤受损和意外受伤。
(6)给予增强心肌功能药物。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外科护理学知识点:外科休克患者的护理”,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护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