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学生品德的培养”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学生品德的培养
(一)品德的内化与影响因素
1.品德的内化过程
冯忠良认为,品德的形成经历了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社会规范的依从;(2)社会规范的认同;(3)社会规范的信奉。
2.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教养方式、父母的道德观念、家庭人员的构成等。
(2)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大众传媒等。
(3)班集体与同辈团体:良好的班集体与团体可以使好的习惯和品德得以推广。
(4)自身的智力水平:智力水平与品德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但有研究表明,智力较高的人一旦形成不良品德,高智力反而会促进其恶性发作。
(二)品德培养的方法
1.道德认知的培养方法
(1)言语说服:有效的说服技巧有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2)小组道德讨论:这是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判断理论而设计的德育模式。教师在讨论中具有重要作用,他应该了解有关理论,并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做出判断、进行交流。
(3)道德概念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集中分析和道德思维有关的某一概念或观念,通过给概念提供具体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需要熟练掌握讨论技巧。
2.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法
(1)共情能力的培养:表情识别、情境理解、情绪追忆;
(2)羞愧感: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犯错误时能感受到“良心受谴责”。
3.道德行为的培养方法
(1)群体约定:经过集体成员讨论决定的公约、规则会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
(2)道德自律:品德培养应该使学生能按照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来评判自己的行为。
4.品德的综合培养方法
(1)案例研究法:呈现案例,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估计各种后果,探究,做出决策。
(2)游戏和模拟:通过角色扮演让儿童按照相应的角色规范进行活动,可以使儿童充分理解某一角色的规范要求,感受到相应的情绪体验,练习相应的行为方式。
(三)不良行为的矫正
(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4)锻炼同不良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学生品德的培养”,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