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一)关于遗传和环境的争论
在探讨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以来存在着关于遗传和环境在发展中作用的争论。这种争论有时又称为“先天与后天”之争、“成熟与学习”之争,或“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之争。
所谓“先天”,是指有机体的生物遗传因素,是人们通过遗传而天生具备的某些禀赋和特质。“后天”指环境因素,是胎儿期和出生后的环境影响所获得的素质和经验。环境既包括生物环境,如营养、药物、医疗状况和身体等,也包括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社区、媒体和文化等。
1.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名人家谱调查)、霍尔(复演说)、詹姆斯等。
高尔顿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2.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
3.二因素论:认识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在心理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
4.相互作用论:遗传与环境之间必须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才能生成行为,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在“遗传与环境之争”中,交互作用的观点已经成为当今发展心理学中的一种共识。在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时期,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会有所不同。个体自身在其心理发展中起着能动的调节作用。心理结构作为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反过来也会影响遗传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关于心理发展的时间模式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1. 渐进论
心理发展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是渐进式的、连续的变化过程。强调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理论,认为心理发展是连续渐进式的,如行为主义、社会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论,都属于心理发展的渐进论。
2.阶段论
心理发展是一个非连续的过程。有时候发展是平稳的,有时候又会发生质变,前后两个阶段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心理发展的阶段论。这些理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强调生物成熟因素对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今发展心理学的共识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对发展中的人的本性的认识即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问题。西方心理学对此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理论见解。
1.机械论,代表人物是华生,主张人就像一个机械的、被动的反应器,人的行为R是由外部环境刺激S引起的,环境塑造人的行为。因此,发展完全可以由环境来控制,发展的结果也能直接通过S来预测。
2.机能主义的观点,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主张人是有生命的有机体,人的行为是内发、自生的,发展的原动力来自机体内部,是个体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世界、主动与人交往的结果。
西方心理学的这一争论演变为发展的内因说和外因说。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偏重于发展的内因说,“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朱智贤,1990)。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洛伦兹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印刻(imprinting)”。心理学家将“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辨认母亲的关键期。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一般认为有四个领域的研究可证实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存在:鸟类的印刻、哺乳动物的双视觉、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以及人类语言的习得。
后来的一些研究发现,动物获得某些特定反应的时期并不是那么严格,而是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因此,研究者又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来替代“关键期”。在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这个时期以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比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