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去个体化”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去个体化
1.概述
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去个体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个体越来越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而是集中注意力于团体情境之上。此现象的研究源于“社会传染”,即激动的群众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可以传染给群体,这种情况下即使一个成员做了一件大部分人反对的事情,其他人也会倾向于效仿他。社会传染是因为正常控制机制的崩溃,即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社会规范不再能约束人们的行为,自私、侵犯及性冲动随便发泄,从而导致暴力与反道德行为。
去个体化包括个体责任感的丧失和对团体行为的敏感度增加。
2.影响因素
(1)团体规模。
(2)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去个体化现象的关键,团体成员越是隐匿,他们就越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
(3)自我意识降低。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群体的一部分,这使得人们觉得没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顾及行为的严重后果,从而做出不道德与反社会的行为。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去个体化”,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