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利他行为”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利他行为
(一)概述
1.含义
利他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2.利他行为、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其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又称“向社会行为”。
3.利他行为的两种不同的形式
(1)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纯粹助人);
(2)报答性行为,自己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报答行为)。
4.利他行为的特性
(1)是一种出自于自觉自愿的行为;
(2)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
(3)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不求回报);
(4)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二)理论解释
1.社会生物学观点
社会生物学是由威尔逊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他认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具有该特质的个体比不具该特质的个体较易持续生存下去并产生较多的后代,每个后代也将具有该特质。威尔逊把这一原则用到对利他行为的解释中,指出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然而对个体来说未必如此。
特里弗斯则从相互性的角度阐述了社会生物学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双向的或者相互的利他行为才能作为生物学上的基础。个体利他行为的潜在成本,必须经由得到来自他人帮助的可能性所抵消。
2.社会进化论观点
社会进化论观点认为,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技术。因为助人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它们也在进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
(1)社会责任规范:是指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自己并需要帮助的人。
(2)相互性规范:也叫互惠规范,它是指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别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即那些帮助过我的人。这种规范对维持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3)社会公平规范:是指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
3.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在看待人们的助人与利他行为时,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的规范的掌握是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和模仿很重要,儿童会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助人行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助人行为也有较大的影响。
4.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所做的许多事源于自己对利益和成本的衡量,人们希望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和付出最小化的代价。按照这一理论,人们在助人行为中也试图追求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付出。助人行为的收益可以有多重形式,得到赞扬、受到奖励,甚至对将来可能的回报的预期等都可以看作是助人收益。助人成本则包括时间、金钱和可能的责难等。
5.移情与利他主义
巴斯顿是人们常常纯粹出于善心而助人的观点的极力拥护者。他认为人们的动机有时候是纯粹的利他主义,人们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其他人,即使做这些事会使自己付出某些代价。
(三)影响因素
1.情境因素
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他人的存在、环境条件和时间压力三个方面。
(1)他人的存在
当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引起旁观者效应的主要原因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①责任扩散:即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人的助人行为。
②情境的不明确性: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的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
③评价恐惧: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也就是说,试图避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2)环境条件
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比如天气条件、社区大小以及环境中的噪声等都对人们的助人行为产生着影响。
(3)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的助人行为。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境下,人们会有更多的助人行为。
2.助人者的特点
(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的确存在一些人格特质,能使得一个人在一些情境下表现出较大的助人与利他倾向。例如:对社会赞许性需求高的人,更可能给慈善机构捐款。
(2)助人者的心情
心情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当一个人心情很好时,比较乐于帮助他人。
(3)助人者的内疚感
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内疚感比个人困扰更容易帮助别人)
(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个人困扰是指人们面对他人受难时所产生的个人反应,他会促使一个人设法去降低自己不舒服的感觉,而帮助他人就可以达到这一点。同情性关怀则是指同情心及对他人关心等情绪,尤其是指替代性的或间接地分担他人的苦难,这种关怀也只能通过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他人而降低。
(5)宗教信仰:
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的人在帮助他人方面所花的时间更多。
(6)性别影响:
有数据显示,因冒险救助陌生人而得到卡内基英雄基金会奖章的七千人中,91%是男性。
3.求助者的特点
(1)是否受到他人喜爱
人们经常会帮助自己喜爱的人,很多情况下,长相漂亮的人更可能获取他人的帮助。
(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假如一个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种任务,人们便倾向于不去帮助他。
(3)性别的影响
性别因素也影响助人行为的出现。Eagly等人发现在危险出现时,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人倾向,但这种行为只针对女性的求助者,尤其是漂亮的女性,而不是男性求助者。
(四)利他行为的方法
1.去除对帮助的抑制: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唤起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心。
2.利他主义社会化:教化道德包容,树立利他主义榜样,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普及社会心理学知识。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利他行为”,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