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态度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12-21 14:34:25  |  关键词: 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态度

  •  
  •  
  •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态度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社会态度

(一)概述

1.概念

社会态度即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结构。

(1)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其对象可以是人、物、团体、事件,也可以是代表具体事件本质的一些抽象概念(如勇敢、困难等),还可以是制度(如高考制度、婚姻制度);

(2)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也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一种内心体验;

(3)行为倾向因素是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行为准备状态。

2.功能

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

(二)测量

态度的测量即是对人们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据此进行间接推断的过程。常使用的方法有:

1.量表法

量表法又称自我评判法,是运用根据一定的测量、统计原理而编制的态度量表来测评个体所持态度的一种方法。

(1)等距量表——瑟斯顿;

(2)总加量表——利克特;

(3)语义分化量表——奥斯古德、苏西。

2.问卷法

问卷法是进行调查访问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编写一些问句让被试填答,回答自己的看法、观点、主张等,因而又被称为自我报告法。

3.投射法

投射法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测验方法,是间接地了解人们潜在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通常是向被试提供一种情景刺激,通过分析这一情景刺激在人们头脑中所引起的联想或想象来推测其所持有的态度。

4.行为观察法

行为观察法是通过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来推测其内在的态度,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5.生理反应法

生理反应法是根据被试生理反应的变化来确定其态度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三)形成

1.影响因素

个体所持有的态度都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1)环境因素

①社会环境;

②家庭;

③同伴;

④团体。

(2)个体的学习

①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结学习;

②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

③模仿与观察学习。

2.态度形成的认知理论

认知影响态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jzen认为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类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

(1)指向行为的态度

指向行为的态度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二是对这些信念的评价。

(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

主观规范是指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的知觉,即该不该做出这样的行为的考虑。由两方面决定:一是感受到的其他重要的人的期望,二是遵从这些期望的动机。

(3)知觉到的控制感

知觉到的控制感是指人们对完成行为是困难或容易的直觉。只有人们对完成行为有控制感的时候,态度才有可能影响行为。

(四)改变

态度的改变指的是个体已经形成或原先持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一种是方向上的改变,即质的改变;一种是程度上的改变,即量的改变。

1.改变态度的方法有

(1)劝说宣传法

劝说宣传法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角色对承担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个体态度。

(3)团体影响法

团体影响法是通过团体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改变人们的态度,通过将人们组织进一定的团体,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准则来影响和约束人们的一言一行,就能够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的方法。

(4)活动参与法

活动参与法是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2.态度改变的理论

(1)海德的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

海德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

海德用P-O-X模型说明这一理论,其中P代表一个人,O代表另一个人,X代表一件事物。从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P、O、X之间的关系有八种组合。而态度改变遵循最少付出原则,即为了恢复平衡状态,哪个方向的态度改变最少,就改变哪里的态度。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最早由费斯廷格(Festinger)提出。所谓的认知失调就是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有时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并且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找出外部原因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可能会改变态度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①条件: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A.违背逻辑;

B.文化价值有冲突;

C.观念层次有冲突;

D.新旧经验有矛盾。

②减少和消除

A.改变态度;

B.增加认知;

C.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D.减少选择感;

E.改变行为。

(五)偏见

1.概述

(1)含义:偏见(prejudice)是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偏见包含的认知成分比较少,情感成分比较多,因而较大地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

(2)特点

①偏见以有限的或者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

②偏见的认知成分就是刻板印象;

③偏见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④偏见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2.原因

(1)团体冲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偏见是团体冲突的表现,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如果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所致,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倾向大部分来自父母,儿童所接受的新闻媒体的影响使得儿童学习到了对其他人的偏见。

(3)认知理论:认知理论用分类、图式和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

(4)心理动力理论:心理动力理论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它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形式把偏见看成是一种替代性的攻击,另一种形式则将偏见视为一种人格反常,一种人格病变。

3.影响

(1)对知觉的影响:偏见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知觉。以性别偏见为例,尽管有些男性与女性的身高一样,但人们的实际判断依然有很大的差异。

(2)对他人行为的影响:人们对他人的偏见也影响他人实际的行为表现,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自证预言中。偏见不仅影响偏见持有者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影响对方的行为。偏见持有者对对方的预期会使对方按照自己的预期去表现行为。

(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偏见会给社会生活的协调与和谐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使人际间产生消极性的情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这种疏离反过来又会强化偏见,形成恶性循环。偏见使人对认知对象做出不正确评价,偏见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歧视和攻击的偏见行为。

4.克服

(1)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的偏见主要通过社会化过程形成,因而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控制可以减少或消除偏见,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父母与周围环境以及媒体的影响。

(2)受教育:有时候偏见更多地来源于知识的缺乏和狭隘。

(3)直接接触:接触假设认为,在某些条件下,对立团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够减少他们之间存在的偏见。这里所指的条件包括地位平等、有亲密接触、团体内部有合作并有成功机会、团体内部有支持平等的规范。

(4)自我检控:对自己认知过程和行为的检控也可以减少偏见。

5.歧视

(1)概述

①含义:歧视(discrimination)是针对特定族群的成员,仅仅由于其身份或归类,而非个人品质,给予不同的对待。

②特点:歧视总是以某族群的利益为代价,提高另一族群的利益。

(2)原因

从社会的角度看,歧视是不同利益群体间发生的一种情感反应及行为,歧视一般是由歧视方和被歧视方两个利益群体构成。一般情况下,歧视方由于担忧被歧视方对自己的地位、权利、利益、习惯、文化等造成威胁或挑战,而在言论或行为上对被歧视方进行丑化、中伤、隔离甚至伤害。歧视实际上是歧视方在寻找说不口的理由,使不合理、不合法、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维持下去,达到维护歧视方的地位、权利、利益、习惯、文化的目的。

专业课.jpg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态度”,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