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归因偏差”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又称主要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产生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
(1)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
(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
2.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服务偏差又称自利偏差,是指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对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随自我卷人的深浅而不同,自我卷入越深,自我服务的程度越高。
产生自我服务偏差的原因:
(1)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更容易被注意;
(2)回忆自己的作用和贡献比回忆别人的要容易,因此会觉得自己做得比别人多;
(3)接受信息的差异可能导致我们认为自己的作用大;
(4)某些动力因素的存在促进了自利偏差;
(5)印象管理理论:人们总是试图创造一个特殊的、良好的印象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评价。当别人问原因时,人们会尽量让对方相信,成功完全是由于自己本身,而失败则不能怪自己,如此才能使对方给自己较高的评价。
3.活动者——观察者效应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effect)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观察者倾向于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因。
产生活动者——观察者效应的原因:
(1)行动者和观察者的着眼点不同
行动者很难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深人的、直接的观察,而由于外在的情境因素很容易观察到,它们成为知觉的对象。反过来,观察者则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行动者身上,因此行动者的个人特质就成为主要知觉对象。
(2)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信息来源不同
行动者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比较了解,而且行动者可能对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态度和能力非常清楚,于是行动者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某些短暂的因素。而观察者对行动者当时的状态和过去的行为方式不是很了解,他们就会假定行动者当前的行为和过去的行为方式是一致的,因此会归因于内在因素。
4.自我贬损
自我贬损是指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还可能用各种消极的方法来逃避个人的责任。史密斯认为自我贬损可以使失败者不必面对自己缺乏某种优良特质的难题,这也是自我服务偏差的一种。
5.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性无助是指在不断地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典型的归因偏差,还有性别导致的动机、观念、环境等归因偏差。此外,当涉及个人利益时,也会导致归因偏差。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归因偏差”,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