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4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表象”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表象
(一)表象的含义
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里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叫表象。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表象是指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遗觉象:在儿童身上经常发生的一种心理现象。给儿童呈现一张复杂的图画,几十秒钟之后他仍能在头脑中保存着当时的表象,就好像这张图画仍然在自己的眼前一样。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形象性
直观形象性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但又不像知觉,它比较暗淡模糊、不稳定、不完整。
2.概括性
表象的形象已经忽略了事物的一些细节而只保留了事物的主要特征。
3.可操作性
表象在头脑中可以放大、缩小,可以翻转,具有可操作性。谢帕德和库伯所做的“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是可以被操作的。倾斜的角度越大,旋转时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三)表象的种类
根据产生表象的感觉通道把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和运动表象等。
根据表象形成的概括程度,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根据表象的创造程度把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和想象表象(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四)表象理论
1.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
佩维奥提出,脑中存在表象和语言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储存系统。
(1)表象系统
它对具体的事物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存储、转换和提取,其表征类似于知觉。
(2)言语符号系统
主要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对信息进行加工。该理论认为语言系统直接处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同时充当非语言对象、事件和行为的符号功能。
2.科斯林的表象计算理论
以科斯林为代表的表象存在论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为此还进行了心理扫描实验,重点研究了距离效应和大小效应。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科斯林提出表象有两个主要因素:
(1)表层表征,即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类似图画的表征;
(2)深层表征,即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用于生成表层表征。深层表征又分两种:
①本义表征提供关于某一客体的形象信息。在计算机模型中作为坐标表储存的,它们指明各点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的位置,以形成客体的精确表象(表象文件)。
②命题表征是由抽象的命题表构成的,它们是解释客体的(命题文件)。
该理论认为表征生成表象的过程为:
(1)图示过程: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2)发现过程: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客体或其部分。
(3)放置过程: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正确的位置上。
(4)表象过程:协调上述三个过程的活动。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4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表象”,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