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一、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
根据不同的维度,操作技能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一)连续性操作技能与断续性操作技能
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性操作技能与断续性操作技能。
前者由一系列的连续动作构成,需要对外部情境进行不断的调节,而且动作的序列较长,如骑车、跑步等。后者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动作构成,只包括较短的序列,其精确性可以计数,如投篮、举重等。
(二)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前者主要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究成,一般不需要激烈的大运动,是在比较狭窄的空间领域,通过手、脚、眼等的协调运动而实现的,如打字、弹钢琴等:后者主要靠大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执行动作时伴有强有力的大肌肉收缩和全身神经——肌肉的协调运动,如举重、游泳等。
(三)徒于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前者主要通过机体自身的运动来完成,如自由体操、太极拳等,后者主要通过操作一定的器械来完成,如打字、驾驶、球类运动项目等。
(四)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又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前者主要依靠机体自身的内部反馈信息来进行运动,动作的产生不依赖外界环境,如自由体操、跳水、舞蹈等;后者需要根据外界变化做出适当的动作,对外界信息依赖程度较大,如足球、排球等。还有一些技能处于开放与闭合这个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如高尔夫球运动中的一些技能即兼具开放和闭合两种特性。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2014年统考已考简答题、2016年统考己考选择题)
操作技能的形成是通过领悟和联系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操作程序的过程。复杂操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学习者学习的重点及表现的特征不同。
(一)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
这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开始阶段。传授者主要是讲解与示范。学习者主要是理解学习任务,形成目标表象和目标期望。主要特点是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技能局部动作,注意范围比较狭窄,精神和全身肌肉紧张,动作忙乱,呆板而不协调,出现很多多余动作,不能觉察自己动作的全部情况,难以发现错误和缺点。
(二)分解阶段
传授者将整套动作分成若干分解动作,学习者做初步尝试,逐个学习,把组成新运动技能的动作所构成的整体逐一分解,试图发现它们是如何构成的,最后尝试性完成所学新技能中的各个动作。学习者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个别动作上,不能统观全局和注重动作的细节。
(三)联系定位阶段
这是操作技能的巩固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是使适当的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系固定下来,整套动作连为整体,变成固定程序式的反应系统。其特点是学习者经过练习使各个个别动作联系起来,动作趋向协调,对单个动作的注意力大为减少。
(四)自动化阶段
这是操作技能的熟练阶段。这个时期学习者的各个动作似乎自动流出,得心应手,甚至出神入化。学习者的紧张状态减弱,多余动作消失,动作几乎不需要意识控制,只要有一个启动信号就可以准确按照顺序以连锁反应的方式出现。
冯忠良认为技能学习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高原现象。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
三、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操作技能的训练必须依据其形成规律,才能加速其形成进程,并促进保持和迁移。有多种的因素影响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采用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训练。在操作技能的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在操作技能的形成中具有导向功能,能引导学生做出规范性的动作,指导者的示范与讲解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也不同。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的关键而必要的环节,应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操作技能的练习要根据任务的性质来确定不同的练习量和练习方式。就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过度学习是必要的,过度学习也指过度练习或者过度训练,即实际练习时间超过达到某一操作标准所需的练习时间。
(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只有通过反馈,学生才能辨别动作的正误,知晓自己的动作是否达到要求,反馈可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及时的与延迟的。采用何种反馈,应依据任务的性质、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而定。
(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映象
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可以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操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易出题型: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
Ø 推荐用书
[l]冯忠良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五编 技能的学习(第十六章——第十九章)
[2]劭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第六章运动技能的学习
Ø 本章重点梳理
1.辨析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异同。
2.简述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培养方法。
3.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训练要求。
Ø 本章历年真题回顾
1.(2013年统考简答题第52题)简述操作技能学习的高原现象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解析】操作技能的高原现象是指在结构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这一现象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出现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此时曲线不但不上升,甚至还可能出现少许下降。但在高原期后,曲线又继续上升。
高原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只有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干扰,才能避免高原期现象的发生。
2.(2014年统考简答题第52题)简述菲茨与波斯纳提出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及其特点。
【解析】菲茨和波斯纳提出了三阶段模型,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1)认知阶段
练习者要将组成某种动作技能的活动方式反映到头脑中而形成动作映象,并对自己的任务水平进行估计,明确自己能够做得如何。在该阶段,对示范动作,或者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