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一、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一)知识的整合
1.什么是知识整合
知识的整合也叫知识的系统化,它的实质是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换旬话说就是把有联系的知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的结构,沟通知识各个部分乃至整个学科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
2.知识整合的意义
(1)知识整合可以消除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与混淆之处,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已有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深度。
(2)经过整合的系统化的知识是理解新知识的有力工具。
(3)知识整合的过程,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认识潜力。
(4)知识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深入、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
3.如何实现知识的整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将不同科目的相关横向知识联系起来,将同一科目中的新旧知识纵向联系起来,使之系统化。具体来说,为了促进知识系统化,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教方法,做示范。
(二)知识的深化
知识的深化是指学习者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为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学习者只具有一些字面的理解,只记住一些零碎的概念名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二、知识的应用与迁移★★★(2015年统考己考简答题、2017年统考已考论述题)
(一)知识的应用
从广义上讲,凡是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叫做知识的应用。而狭义的知识应用主要指作为掌握阶段之一的知识应用,即指学生在领会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所得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过程。
(二)知识的迁移(2014年厦门大学已考名词解释)
1.知识迁移的概念与类型(2013年统考己考选择题、2015年统考己考选择题)
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学习迁移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迁移进行分类。比较典型的分类有:
(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将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零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影响,有时也称为中性迁移。
(2)根据迁移内容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将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前者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后者是指处于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3)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前者是指前面的学习对后面的学习的影响;后者则恰恰相反。
(4)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将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前者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后者则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者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5)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划分为自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自迁移就是指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境中的任务的操作;近迁移即个体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或者同一学科内的学习之间的迁移;远迁移指个体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情境中去。
2.知识迁移的理论早期迁移理论的观点:
(1)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人的心智是由各种官能,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等组成的,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所有情境中自动地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的效应。
(2)共同要素说。该理论认为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种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即桑代克的“共同元素”,其实质就是两次学习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上的共同要素。
(3)概括化理论。贾德认为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学习者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4)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该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中的关系,就可以迁移到另一个有相应关系的学习情境中去,产生学习迁移。
(5)学习定势说。这一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主要是训练中形成了学习定势,进而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6)三维迁移模式。该模式是奥斯古德在总结大量对偶联想式学习迁移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偶联想学习的一般形式是给学生一系列成对的材料,这些成对项目的第一项叫刺激项目,第二项称为反应项目。要求被试当刺激项目呈现时,说出或写出反应项目。在这种对偶联想式学习的迁移实验中,一般改变前后两次学习的材料,以观察和测量迁移的效果。迁移的性质和数量是刺激条件和反应两者相似性变化的函数。这种三维模式又称为"迁移曲面”。
现代有关迁移理论的观点:
(1)符号性图式理论。以霍利约克、巴索克和吉克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最初的学习中包含了一种形成抽象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的学习过程,当新的情境特征与该图式中的符号匹配时,即激活、提取和应用这种表征。图式匹配或表征相同是迁移的决定因素。
(2)产生式理论。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着重研究了认知技能的迁移问题,提出了迁移的产生式理论。若两表征含有相同的产生式或者产生式的交叉与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决定迁移的一种共同要素。
(3)结构匹配理论。以金特纳等人为代表。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若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
(4)情境性理论。以格林诺等为代表,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
3.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2017年北师大已考简答题)
(1)相似性。相似性是影响学习迁移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相似性既包括客观因素的相似,也包括主观因素的相似。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属于客观相似,除此之外,个体加工学习材料的过程是否相似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加工过程的相似性可视为主观相似性。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迁移实际上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或者新旧经验的协调过程,因此,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对迁移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3)学习态度与定势。一般来说,定势对学习能够起促进作用,但是有时候也会起阻碍作用,明显的表现就是功能固着,即把某种功能、作用赋予某种物体的心理倾向。
(4)个体的智力水平。这是影响迁移效果非常重要的主观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诸如年龄、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学习迁移规律在教学上的应用
教育系统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接收及掌握经验,以及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品德,而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可靠标志。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掌握和应用学习迁移的规律,以提高教学成效。
(1)从教材入手,注重从旧知识中引出新概念。
(2)从内容入手,突出基本概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