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
一、错误概念的性质★★★
错误概念不只是由于理解偏差或遗忘而造成的错误,它常常与日常直觉经验相联系,植根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研究发现,错误概念不仅在儿童中出现,甚至在成年人身上也会出现。以往的教学只是关注新知识的传授,但正确概念的传授并不能自动地校正学生原有的错误概念,在教学之后,学生往往仍然信奉原来的观点。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一)什么是概念转变
概念转变,是指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它是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改造。概念转变有两种可能,一是丰富,二是修订。概念转变是个体在面临与原有经验不一致的信息时,对原有理解或解释做出调整与改造,而不是针对细枝末节的变化,所以又称之为“原理转变”或“信念转变”。
(二)概念转变的过程
概念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及其解决的过程。所谓认知冲突,就是指人在原有经验和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盾时,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状态。
引发认知冲突主要应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能够建构起某命题并涉及相应的否定命题,即能理解或推论出逻辑上对立的两个概念;第二,基于某论断形成对行为结果的期望或预测,这意味着相信该论断并把它转化为活动计划,从而在活动中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旦预期与结果不同,就会引发认知冲突。
一般来说,间接经验过程中处理认知冲突主要有两种形式:(1)直接地或经过认真分析后拒绝新概念;(2)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纳入新概念:机械记忆、概念更换和概念获取。直接经验过程中处理认知冲突的可能方式有:(1)在反例出现时放弃原有假设;(2)对原有假设做出调整;(3)把反例作为特例,不予考虑;(4)为原假设加上适用的条件;(5)修改有关定义,以改变对问题的理解;(6)拒绝反例。
为了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三、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一)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新概念学习总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背景,波斯纳等借用图尔敏的”概念生物圈”一词来表示影响概念转变的原有观念系统。具体包括:反例、类比与比喻、认识论信念、形而上学的信念与观点、其他领域的知识等。
(二)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
为了克服错误概念,学习者需要理解新的科学概念,能意识到证明新概念有效性的证据,看到事实材料是如何支待科学概念,而违背原有的错误概念的。所有这些都依赖于学生的形式推理能力。
(三)学习者的动机与态度
有研究者提出了影响概念转变的四种主要动机性因素:目标取向、兴趣与学科态度、自我效能感和控制点。
(四)课堂情景
相关研究指出,课堂教学中的任务结构、权威结构、评价结构、课堂管理、教师的示范都可能影响到概念的转变。另外,同伴、教师对新信息的处理方式会给个体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学习者的概念转变。
(五)新概念的特征
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都会影响到学习者原有概念的转变。
四、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概念转变的研究对于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必须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类比推理策略
就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概念,教师借助类比或比喻,逐步扩展到新的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转变概念的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所做的类比是否是学生先前经验已有的。其一般步骤包括:介绍目标概念;回忆类比概念;找出目标概念与类比概念之间的相似特征;列出相似的特征。
(二)认知冲突策略
就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接触与他们先前经验不相符的知识材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主动解决冲突,建构自己的理解。这是实际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措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揭示学生的先前概念;讨论并评价先前概念;创造概念冲突;让学生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转变概念。
(三)创设为概念转变而教的情境
创设为概念转变而教的情境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1)创设一个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环境。(2)采用一些开放的具有揭示力的探测性问题以了解学生的想法。(3)按照学生讨论中实际表现出来的真正思路自然而然地相互讨论,逐渐澄清问题。
注意:“概念转变”的概念看上去很陌生很难理解,可以从比较熟悉的“认知冲突"入手,理出自己理解的思路。
◆易出题型: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