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知识的理解
一、知识理解的类型★★★
所谓知识理解,就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知识理解主要分为以下几的种类型:
(一)对言语的理解
对于任何知识的理解,都离不开对言语的理解。言语的理解就是指听懂别人的口头言语和看懂书面的文字记述,也就是懂得该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甚至包括言外之意。
(二)对事物意义的理解
学习知识经常涉及对事物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主要是从不同角度去揭示事物的性质以及它对各方面的作用与影响。
(三)对事物类型的理解
当学生要确定一类事物“是什么”时,理解的性质就是把该类事物归入某一范畴,归入相应的已经获得的概念中。
(四)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当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弄清楚一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怎样发生和变化,或者弄清楚一种情况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理解的性质就在于揭示现象间的因果学习材料关系。
(五)逻辑关系的理解
当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认识某一原理的依据,确信其合理性时,理解的性质则为弄清其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相互依存或者类比的关系等。
(六)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当所学知识涉及事物内部的成分、结构和组成时,理解的性质则为弄清事物内部应有结构,各部分组成性质、作用及其间的相互关系等。
二、知识理解的过程
(一)西方关于知识理解过程的理论
1.三阶段论
著名心理学家诺曼和鲁墨哈特根据图式理论,提出知识的理解需要经过生长,重构和协调三个阶段。在生长阶段,学生通过接触各种形式的知识,包括术语,事件、理论解释等,力图把这些“外来的”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在重构阶段,主要是建立观念间的联系,形成观念间的关系模式。
在协调阶段,知识由大量的模式构成,根据深层次结构加以组织达到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水平。
2.三水平论
图尔文把知识的记忆分为情节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性知识记忆三种水平。图尔文还把三种水平的记忆与诺曼等人的三个阶段联系起来,他认为,知识的生长要以情节记忆为基础,知识的重构要以语义记忆为基础,知识的协调要以程序性知识记忆为基础。
(二)我国关于知识理解过程的理论
心理学家冯忠良把知识的理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领会、巩固和应用。他认为,要掌握知识,首先应领会知识,然后应在头脑中将领会的知识加以巩固,并在实际中去应用这类知识,以便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充实。领会、巩固和应用是知识理解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直观、概括、具体化等认知动作以及识记、保持等记忆动作是实现这三个环节的核心。知识的领会是通过对教材的直观和概括来实现的,知识的巩固是通过对教材的识记和保待来实现的,而知识的应用则是通过具体化过程来完成的。
三、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
1.感性材料。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实现的,但只有在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感性材料和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2.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学习材料的意义、内容的具体程度等都会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
3.学习材料表达形式的直观性。如采用实物、模型等一般来说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以旧知识、旧经验为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认识和理解新事物。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5.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变式与比较。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各种变式中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和特点。通过不同类事物的比较,则有助于帮助学生区别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异。
6.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就是理解知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它有利于利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知识。
(二)主观因素
1.学习者的相关经验。一般来说,学习者经验的丰富程度,以及经验与知识的关系会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
2.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是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毫无疑问,会对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
注意:国内外关于知识理解过程的理论有好几种,它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复习时可以尝试自己动手做个表格,整理下各种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易出题型: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