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知识及知识建构
一、知识及其类型★★★
(一)知识的含义
关于知识的定义,存在多种争论。一般而言,知识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是指人类知识,这类知识常以书籍、计算机或其他载体来储存,构成人类所具有的信息总和。二是个体知识,是某个体的头脑中所具有的的信息的总和。当然,无论是人类知识还是个体知识,其实质都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头脑中的能动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二)知识的类型
人们在使用知识的时候,往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将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包含其中,泛指人们所获得的经验。狭义的知识仅指个体获得的各种主观表征,不包括技能和策略等调控经验。以下所指知识是狭义的,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
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根据知识的不同反映深度,可以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前者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是通过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后者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是通过思维活动间接获得的。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根据知识的不同状态和表述形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进行清楚明白地表述;后者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它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也称为操作性知识。
3.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和普遍原理知识。
所谓具体知识,是指具体的、独立的信息,主要指具体指称物的符号。具体知识又包括两类:一类是术语的知识,一类是具体事实的知识;所谓方式方法知识,是有关组织、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所谓普遍原理知识,是指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体系和模式的知识,包括两类:一类是原理和概况的知识,一类是理论和结构的知识。
4.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根据知识的不同抽象程度,可将知识分为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前者指具体而有形的、可通过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信息;后者指不能通过直接观察,只能通过定义来获取的知识。这类知识往往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概念或原理。
二、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从外到内的简单传递过程,它并不是学生原封不动地接受知识和占有知识,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自已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反复地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同化和顺应。
(一)同化
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学生对新信息的理解即使来源于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他们也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种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原有认知结构而引起认知结构发生量变的过程,叫作知识的同化。
(二)顺应
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当新观念与股有知识可以融洽相处时,新观念的进入可以丰富和充实原有知识。有时,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时新观念的进入会使原有观念发生一定的调整,以顺应新知识的接纳。
综上所述,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新知识的理解和获得,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原有知识的调整和改变。同化和顺应作为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前者意味着学生联系和利用原有知识获得新观念,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累积性,后者意味着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与协调,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
【案例】:可以将同化与顺应这样解释和理解:认识系统是A,那么你看到了数字17903……,你将它们变成了A1 A7 A9 A0 A3 A……这些信息即经过你的A系统后被你同化;而顺应则是你看到了B1 C2 E3……你的A系统无法认识这些东西了,于是你的认识系统改变了B,那么原先你认识的东西就变成了BA1 BA7 BA9 BAO BA3,新加入的东西就有B1 C2 D3等等。
◆易出题型:选择题、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