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2017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由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们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可能性。与此相应、联结学习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些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若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受到表扬,就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若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受表扬,则无学习动机;若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教师的批评,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注意到了强化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对教学过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它过分夸大了学习过程中外部力量的作用(外部强化),而忽视了学习者自身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典型代表有均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利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2013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主要内容有:
1.人有七种基本需要,按其满足的先后、可以出低级到高级排列,即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七这种需要是推动各种行为的动力基本源泉。
2.人的需要的满足有先后之分,越是低级的需要越要先满足,只有较低级的需要基本满足以后,才能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
3.这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类。前四种需要是缺失性需要,也称基本需要,在这些需要未满足前,它们一直推动人从事满足需要的行为,一旦满足,行为就暂时停止;后三种需要是成长性需要,它们是在已得到适当程度的满足以后才产生的,且不会暂时终止,将一直推动人去从事满足这些需要的行为。
4.人的最高级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出于种种原因、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少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引起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情感。
【案例】: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教学团体管理中的应用——保证好教学团体中的教师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是对高校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他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高校管理中,如果教学团体中的教师还在为生理需求而忙碌时,他们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就与教学团体建设工作无关。当努力用满足这类需求来激励他们时,可利用增加工资、改善工作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工间休息、提高福利待遇等来激励教师。只有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教师才会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全心全意地进行教学团队建设,对教学团队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自由学习理论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卡尔·罗杰斯以自己的"患者中心疗法”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儿童的自由学习理论,主要内容有:
1.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认定,每个学生都有天生的、潜在的学习能力。
2.只有当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的目的时,学生才会产生学习,而教材是否有意义,则在于学生对教材的觉知。
3.学生只有在较少威胁的情境下才会进行有效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4.只有主动自发、全心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安排学生学习,不能使用逼迫的方式。
5.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力。
6.教学除了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外,还要重视生活能力的学习,以便帮助学生适应变动的社会。
三、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2018年统考己考单选题)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期望——价值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即成就动机理论,由阿特金森提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用公式表示即:动机强度(T)=f(需要×期望×诱因)。其中,成就需要时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M)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P),诱因是个体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I)。
阿特金森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力求成功的倾向,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倾向。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择的,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他把诱因价值定义为在特定任务中成功的相对吸引力,包括成功诱因和失败诱因,追求成功的倾向(Ts)=成功的动机(Ms)×成功的可能性(Ps)×成功的诱因值(s)。避免失败的倾向可以根据此公式类推,成就动机水平与完成学业任务的质与量紧密相关。
(二)成败归因理论(2013年统考已考辨析题、2014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他把这六个因素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为何种因素,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主要有:他人操作的相关信息、先前的观念或因果图式、自我知觉、教师或者权威人物对学生行为的期待、奖惩等。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2011年统考已考简答题、2012年统考已考选择题、2015年统考已考论述题、2018年统考已考分析论述题)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最早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是指人们对于自已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其主要内容有:人的行为受行为结果因素与先天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就是强化。强化可以激发和维持行为动机,从而可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他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行为的出现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和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期望除了针对结果之外,也针对效能。结果期望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些特定行为会导致特定结果,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选择。效能期望是指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产生了高度的“自我效能感”。
(四)自我价值理论
自我价值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卡文顿提出的。这一理论立足于学生的自尊,从实际的角度来解释学生的动机问题。该理论认为,人天生具有一种维护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需要,当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时,他就需要用各种措施来维护以保待自我的价值感和能力感。学生同样有这种需要。自我价值理论依托于成就动机理论,同时也做了多方面的扩展:
1.对成就动机、成功的不同界定。
该理论认为人类将自我接受作为最优先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