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学习的人本理论
一、罗杰斯的人格与治疗观★★★
罗杰斯认为,人格形成的原动力来自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观念。
人格的行为受自我概念的影响,心理变态者的主要病因是他们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所以,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创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由于罗杰斯相信患者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因此,他提出了"患者中心治疗法”。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对患者的报告进行评价,只是适当的重复患者的语言,帮助他澄清自己的思路,使患者获得协调的自我概念,达到自我治疗的目的。
二、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观★★★
(一)罗杰斯的学习观
罗杰斯把学习分为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学习方式也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是一致的,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一致的,罗杰斯还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四个特征:全神贯注、主动自发、全面发展和自我评估。
(二)罗杰斯的教学观
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作用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促进学习的气氛,如何学习应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因此,教师的角色应该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人本主义学习与理论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别差异等,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起其认知与情感的作用;重视创造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这对于教育事业的革新与进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对学生的本质待积极乐观的态度,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类能否适应当代世界的加速变化,解决种种社会所盾的一个决定因素归之于能否教育好一代新人。他们提倡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和意义,是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这种观点对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制定,只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重视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与自我概念的同时也重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及群体动力的作用,特别是促使教师更加重视与研究那些涉及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诸如自我概念与自我尊重、气氛因素及学生对新的学习的知觉方式的调节、学习能力的获得、持续学习等问题;促使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理解其内在的动因等。这无疑促进了教师心理的理论研究,对完善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意:本章各个部分都非常重要,内容也比较多,需要花较多时间和精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做自己的分析框架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同时研究真题,多做相关练习。
◆易出题型:选择题、简答题
Ø 推荐用书
[1]冯忠良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二编 学习理论(第五章 第八章)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三部分 学习理论(第四章——第七章)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第四章 学习概论;第五章 认知领域的学习
[4]劭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第二章 学习概论
Ø 本章重点梳理
1.简述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2.简述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评价。
3.简述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的主要规律。
4.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并加以评价。
5.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6.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7.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8.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9.简述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10.简述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11.简述罗杰斯的学习与教学理论。
Ø 本章历年真题回顾
1.(2017年统考单选题)在有指导的发现学习中,教师提示和指导学生思维以促进学生的理解,这种教学属于( )。
A.程序化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合作学习 D.讨论是学习
【解析】B。
2.(2017年统考单选题)学习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在真实和现实的情景中发生,这种建构主义的主张属于( )。
A.个人建构主义 B.认知建构主义 C.心理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解析】D。
3.(2017年统考单选题)对做好一份工作的奖励,就是这份工作已圆满完成,这句话隐含着( )。
A.负强化 B.替代强化 C.内在强化 D.外在强化
【解析】C。
4.(2017厦大名词解释)效果律。
【解析】桑代克提出的效果率是指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反应之后,如果得到烦恼的结果则其联结就会削弱。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去趋向和维待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则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
5.(2017厦大简答题)简述建构主义的教学启示。
【解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经验,这一认知建构过程常常是通过参与共同体的社会互动而完成的。
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和情境性;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可“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学习观上,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的三个重要特征为①主动建构性②社会互动性③情境性。由此,可以得到建构主义的教学启示有:
(1)教学不是传授客观而确定的知识,而是应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和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
(2)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
6.(2017厦大简答题)简述经典条件反射里的分化(辨别)。
【解析】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将一个中性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使中性刺激条件化,最终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中性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条件刺激做出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样就发生了“泛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反复对有机体进行训练,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最终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从而达到“分化”。
泛化和分化是互补过程。借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