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习的认知理论
一、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2015年统考己考选择题)
(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型—一顿悟说
完型——顿悟说由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其主要代表人魏特海墨、考夫卡和柯勒。柯勒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学习的完型——顿悟说。这一学说的主要内容有:(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上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托尔曼通过白鼠学习方位的迷宫图实验得出:(1)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2)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是对情境整体的领悟,从而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3)学习的结果不是S与R的直接联结,而是S—0—R的过程,0为中间变量。
(三)早期认知学习理论的启示
总的来说,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把认知的观点引入学习理论,改变了联结主义将学习看成是盲目的、机械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行为主义的局限性。其中,格式塔学派的观点强调了整体环境中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理论中的作用,对当前创造科学的学习理论体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托尔曼理论中的认知地图,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所说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其理论不仅有利于促进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而且对于教育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发现学习说或认知——结构教学论。
(一)认知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的形成剌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构建其知识体系。
2.学习包括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要经过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结构教学观
布鲁纳不仅研究学习问题,而是研究教学问题。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倡导的结构主义教学改革运动,曾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结构教学观主要包括: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态度和方法。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移,提高学习兴趣,并可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提出了四条基本的教学原则,即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以及强化原则。
(1)动机原则:布鲁纳认为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2)结构原则: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为了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舟般结构,教帅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
(3)程序原则: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习者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一系列结构。
(4)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
根据结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教学原则,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首先,教学应新异,跨度应适当,难度应适中,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同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力性。
(三)发现学习(2015年统考已考选择题)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寻找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为此,教学不应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已成为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但是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思想也存在局限性。它无视学生学习的特点,歪曲了接受学习的本意。同时,对发现学习的界定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此外,发现学习比较浪费时间,不能保证学习的水平。因此,发现学习应根据教材性质和学生的特点来灵活安排。
【案例】:教师在教学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测量方法,而是让学生观察滑动摩擦现象,讨论并分析物体在滑动时,它的受力情况。学生们通过研究,基本上能归纳总结出利用两力平衡的条件,当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测出拉力,就可以得到摩擦力的值。教师在这过程中就是充分运用了“发现学习”这一理论。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2011年统考已考选择题、2014年厦门大学已考辨析题、2016年厦门大学已考简答题)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意义学习的实质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前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客观条件),后者为影响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观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要求,也就是说,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如果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又具备了适当的知识基础,那么,这种学习材料对学习者来说就构成了潜在的意义,即学习材料有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联系的可能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