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习的联结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2011年已考辨析题)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动物条件作用形成过程的研究为学习奠定了科学基础。他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的主要内容为:将狗置于经过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里,食物通过遥控装置可以狗面前的食物盘中。狗的唾液分泌量通过仪器可以随时测量并记录。实验开始后,首先向狗实行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食物,于是可以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合呈现多次以后,仅有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
(二)经典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
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作用获得的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它们之间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很难建立联系;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才能建立联系。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伴随,则条件反射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消退。
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2017年厦门大学已考简答题)
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的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二者是互补的过程,前者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后者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对学习过程都起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3.恐惧性条件作用(2013年统考己考选择题、2013年厦门大学已考辨析题)
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以引起个体恐惧的刺激(如强电击、高噪音等)作为无条件刺激来建立条件反应,结果发现也能控制个体的行为。像这种把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进行条件作用称为恐惧性条件作用。
为了消除这种恐惧心理,心理学上一般作用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加以干扰、治疗。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求治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他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
4.高级条件作用
当条件作用形成以后,条件刺激可以像无条件刺激一样诱发出有机体的反应。这种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做高级条件作用。在高级条件作用中,条件作用的发生不再需要无条件刺激的帮助,因而它极大地拓展了经典条件作用的范围。
(三)华生对经典条件作用的发展
华生把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作为他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依据,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他提出了学习的刺激——反应学说。这里的刺激是指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各组织所起的种种变化:反应指有机体所做的任何动作——刺激——反应学说认为:(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2)习惯的形成遵循频因律和近因律。
(四)经典性条件作用的教育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揭示了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规律,在教育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1.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教育中很多学习现象,尤其是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运用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简单的学习。
3.运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进行心理治疗,可以矫正学生的偏差行为,消除学生对某些事物的恐惧。但需要注意的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只能应用于比较简单的学习过程,它并不能解释人类复杂的行为活动,无法解答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小朋友为了得到母亲的表扬而主动做家务等。因此,在应用过程中要谨慎,切忌犯机械性和简单性的错误。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2812年统考已考选择题、2018年北师大已考名词解释)
桑代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联结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
1.经典实验
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是对饿猫学习解决迷笼问题进行的实验。他把一只饥饿的小猫放进迷笼,把食物放在笼外它看得见却够不着的地方,开始小猫想用爪子直接去取迷笼外的食物,但是不成功,便表现出极度的不安和逃脱的冲动,在迷笼里乱跳、乱撞。在这样盲目的活动中偶然碰到开关,从而打开笼门吃到食物。第二次再把小猫放进去,它虽然也会表现出多余的动作,但是逃出迷笼的时间比第一次快一些。经过多次重复以后,小猫的盲目行为逐渐减少,这说明猫完成了这一问题的学习过程。经过多次重复实验,他得出猫的学习曲线,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式的学习,它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学会了打开牢笼的动作。因此,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错误。
2.主要内容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有: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情境是引起反应的原因,反应是情境引起的结果,二者的联系是直接的,不需要意识为中介。而且,这些联结是人先天就有的。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并遵循一定的规律。为此,他提出了学习的三大
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效果律含义:(2017年厦门大学已考名词解释)
桑代克提出的效果率是指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反应之后,如果得到烦恼的结果则其联结就会削弱。也就是说,满意的结果会促使个体去趋向和维持某一行为,而烦恼的结果则会使个体逃避和放弃某一行为。
3.评价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虽并不完善,某些方面甚至存在着错误,但是它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善的学习理论,联结——试误说不仅企图说明什么是学习,还试图指出学习的过程是怎样进行的,遵循哪些规律,学习又有哪些特点。它有利于确立学习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有利于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此外,不可否认,试误也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二)斯金纳的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
斯金纳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对桑代克的动物学习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经典实验及行为分类
(1)斯金纳在桑代克的迷笼基础上创设了斯金纳箱。将饥饿的白鼠置于斯金纳箱中,白鼠白发地做出多种行为,当它偶然踩压箱中的杠杆与释放食丸的装置相连接,能自动释放食丸至食槽中。若干次这样的压杆与食物结合后,不给食物,白鼠也会多次压杆。
(2)通过大量的研究,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例如风吹导致眨眼。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例如婴儿喃喃自语。斯金纳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
2.操作条件反射的主要规律(2013年厦门大学已考辨析题)
(1)强化(2014年统考己考选择题、2018年北师大已考简答题)
凡是能增强反应发生概率的刺激和事件就是强化,能增加某个反应的概率的刺激物叫强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