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11教育学综合真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l.A【解析】夸美纽斯时代的理论并非根据实验、实践得来。具体而言 ,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将教育现象与自然现象做类比,依据自然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因此,《大教学论》一书的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自然类比。故本题选A。
2.B【解析】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提出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即作者自己创制的定义,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中始终是同一的。描述性定义即对被定义对象的适当描述或对如何使用定义对象的适当说明。纲领性定义即有关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纲领性定义强调的是“应该“,即被定义对象应当是什么的问题。题干中杜威的话实际上就是强调“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所以,杜威对教育的定义属于纲领性定义。故本题选B。
3.D【解析】《学会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指出,从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来看,有三种普遍流行的现象。一是教育先行: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二是教育预见: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三是社会拒绝使用学校毕业生:有些社会正在开始拒绝制度化教育所产生的成果。教育从体制到内容有改变的必要。故本题选D。
4.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并将智力分为九种,认为不同人的智力发展是不一样的。这体现了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故本题选C。
5.C【解析】杜威从教育即生活论中引出“教育无目的说“一一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O所谓“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目的。杜威反对外在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即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体现了他尊重儿童的观念。@杜威也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即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也应是民主的。因此,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强调为了儿童,还强调为了社会,通过对儿童的教育来促进社会民主的发展。故本题选C。
6.A【解析】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可将中学区分为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普通中学、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职业中学和二者兼备的综合中学。故本题选A。
7.C【解析】课程的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的取向有: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其中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对于课程计划的实施者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的地位有着更为突出的强调,认为课程实施实际上就是实施者(校长、教师、学生)对课程理念的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作为执行的“工具“)。故本题选C。
8.D【解析】课程评价包括:学生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其中学生评价有发展性教学评价、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其中档案袋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又被称为”成长记录袋“。它与传统评价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是评价的直接参与者,学生拥有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具体操作是搜集和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以及学生的作品、反思和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档案袋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并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故本题选D。
9.B【解析】麦克费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一住命线》。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其内容分为:第一部分,《设身处地》;第二部分,《证明规则》;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故本题选B。
10.A【解析】教师的职业倦怠定义为:由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入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故本题选A。
11.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第十二条指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方案,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各门课程的学习。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该题属于拓展性考点,意在考查考生对重大教育政策文件的关注程度。故本题选D。
12.A【解析】正向功能是"贡献性”功能,指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是"损害性”功能,指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显性功能是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隐性功能是件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体现的就是教育的正向显性功能。故本题选A。
13.A【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在于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含有班级授课的选项可以排除。而个别辅导、分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故本题选A。
14.D【解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又有“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是西周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是大学的课程。故本题选D。
15.D【解析l“不陵节而施“学不躁等“是《学记》对于循序渐进原则的阐述;“当其可“是《学记》对于及时施教原则的阐述,是说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盈科而后进“是孟子对于循序渐进原则的阐述,强调学习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孟子认为,读书正确的进程应该像源源不断的流水那样,注满一个洼坎之后再注入下一个洼坎,未注满时绝不下流,由此渐次流入大海。而教学也应该像流水那样,注意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惫学习知识的连续性,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故本题选D。
16.A【解析】”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即把那些真正有德有才的人推荐上来,经过考核再加以录用,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社会上的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任官唯贤。这里,堇仲舒提到的“材“”德”是以儒家的经术和道德观念为标准的。故本题选A。
17.A【解析】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六学”和“二馆”。“六学“具体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中的“前三学“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于专科学校。故本题选A。
18.C【解析】察举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以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科举制度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度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匹个显著的特点。故本题选C。
19.A【解析】荀况、朱熹为外砾论的代表;孟辆认为人的教育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的办法来进行;王守仁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须克服私欲即可。故本题选A。
20.D【解析】明朝社学是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地方官学。府州县每五十家设社学一所。武学、医学、阴阳学也是明朝的学校类型,只是数量与范围有限,不如社学规模大。故本题选D。
21.B【解析】《三字经》《百家姓》《于字文》作为我国古代蒙学教材,其特点有:注意儿篮心理特点,采用韵语形式,又字简练,通俗易懂,并力求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故本题选B。
22.C【解析】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至1928年),在学校教育中推行臼话文和国语。1920年,教育部通令规定,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叉教材,代之以现代语体文,至1922年止,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至此,国语教学和白话文教材在学校教学中的位置得以确立。故本题选C。
23.A【解析】大学区制是法国教育行政体系中的划区管理体制。蔡元培的改革借鉴了法国的教育管理体制。1927年蔡元培等人提议试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以实现教育机构学术化,摆脱腐败官僚的支配,事权统一,实现教育决策与实施民主化。但是由于专制独裁统治和经济的极端落后,大学院与大学区制在一年以后便不了了之。故本题选A。
24.B【解析】奥古斯丁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真理 ,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的物质世界(现实世界);他反对把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作品作为教材;轻视自然科学。故本题选B。
25.C【解析】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部分对应体育、德育和智育。故本题选C。
26.C【解析】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其培养目标为“自然人“。卢梭认为“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又是自由的人,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而国家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被圃于他的职业而失去自由。卢梭所说的“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另外,卢梭提出选择职业的原则:有用,这是最基本的;适合自己的禀赋;适合自己的性别和年龄;清洁卫生,无害于身体;不要选择那种养成乖戾性情、磨灭入上进心的职业。故本题选C。
27.A【解析】洛克把体育放到首要位置,也认为德行重于学问。故本题选A。
28.D【解析】以武力著称的拿破仑十分重视教育,以积蓄智力资源。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加冕称帝。第二天就在战神广场上亲授巴黎理工学校一面旗帜,上书:“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当时的领旗人是学校首届毕业生阿拉戈,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天文学家。1814年,俄、奥、普联军兵临巴黎城下,巴黎理工学校学生要求参战。面临灭顶之灾的拿破仑却说:“我不愿为取金蛋杀掉我的老母鸡!”后来,这句名言被刻在巴黎理工学校梯型大教室的天花板正中心,一直激励着该校师生。故本题选D。
29.B【解析】19世纪,城市学院运动的兴起革新了英国的高等教育传统。从此,科学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高等教育也不再仅仅是贵族和上层阶级的特权,中产阶级也有机会进入高校大门。故本题选B。
30.B【解析】狄德罗认为"茅舍和其他私人住宅的数目跟宫廷的数目的对比,就如同一万跟一的对比一样,而依照这一点,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舍里的要比出自宫廷的多得难以计算“。他承认教育具有巨大的解放作用。他说:“教育使人发现自己的尊严,就是奴隶也能够很快地感觉到他不是生而为奴隶的。“初等教育应该是免费的义务教育。故本题选B。
31.C【解析】贺拉斯·曼说:“除了人类所创造的其他一切手段以外,教育是人们的清况的伟大均衡阀——它是社会机器的平衡轮。"贺拉斯·曼把公立学校看成一个熔炉,从中锤炼出美国社会所需要的形形色色的人才。社会差异的复印机并不是贺拉斯·曼的主张,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批判教育学的观点。故本题选C。
32.B【解析】1984年,日本国会批准成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和1987年文部省成立的“教育改革推进本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H本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故本题选B。
33.B【解析】20世纪70年代,针对当时教育存在的问题,美国教育改革出现了两个概念,即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故本题选B。
34.B【解析】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近墨者黑“是指接近坏人就会使人变坏,强调的是别人的影响,而非自己学到的影响。故本题选B。
35.D【解析】题干所示可以用图式理论解释。所谓图式是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既可以是知觉性的,也可以是命题性的。图式有不同的类型,比如,物体图式、事件图式、动作图式、文本图式。个体掌握某一范畴的图式对于个体了解、认识、预测这一范畴的某一新例具有帮助作用。该题中采用的是一种文本图式,指文章的结构或组织形式。故本题选D。
36.D【解析】题干所示反映儿童的思维水平已经可以对抽象概念、抽象逻辑关系进行运算,这种运算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表明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故本题选D。
37.C【解析】效果律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认知失调理论是指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以及态度和行为间是相互协调的;当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个体为了解除失调会使用各种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社会学习理论即观察学习理论,强调榜样或示范行为的替代性强化。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故本题选C。
38.C【解析】实验法是一种人为操作性极强的方法,需要操作者动手设计、实施、观察和分析。老师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确定,说明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独立的探索或发现去学习,运用的是发现学习的教学策略。故本题选C。
39.D【解析】定性研究关注事物的质的属性,定量研究关注事物的量的属性。因此,定性研究相比定量研究更加关注事物的性质及其意义。A、B选项属于定量研究的特征。C选项错误,不存在哪一方使用理性思维更多一点或更少一点的问题。故本题选D。
40.D【解析】整群随机抽样是指将总体划分成许多组或层,按照随机原则在组或层(整群)中抽样,抽取的整群全体成员均为样本。根据题干,这种抽样方式属于整群随机抽样。故本题选D。
41.A【解析】文献评价分外部评论和内部评论。外部评论旨在判定资料的真伪或完整,性着重依据史料的形式来进行,包括对文献的类型、形式、作者、来源、文献的社会影响力等外部信息的评论。文献的版式属于外部信息。故本题选A。
42.B【解析】行动研究的核心主旨在于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这一点是行动研究最核心的目标。其他三个选项均存在错误。故本题选B。
43.A【解析】定名测量是对事物的性质或类别的鉴别,数字仅是代表或表示事物,而无任何数量大小的含义,仅具有符号的区分性,使用的类别必须具有互斥性和穷尽性。及格、不及格,代表了考试成绩的类别,属于定名测量。及格与不及格并不属于等级,及格并不一定高于或优于不及格,因此本题不属于定序测量。如果这次考试测验的是考生的焦虑度或抑郁度,60分以上及格则表明十分抑郁。故本题选A。
44.B【解析】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是裴斯泰洛齐。故本题选B。
45.B【解析】所谓中位数是指,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个数列中的正中间的数。如果正中间是两个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故本题选B。
二、辨析题(每小题15分)
46.【答案要点】错误。
(1)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天然地是社会的一个环节,受制于社会,比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科学技术促进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拓展;人口影响着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
(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也要考虑人的因素,即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3)教育还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综上所述衬会的现实要求是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的确定与选择的重要依据,此外,还需关注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内在规律等多个因素。
47.【答案要点】正确。
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是指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方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些规律对教育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遴循噩力性原则;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的开展基于人的天性,对于人的天性的促进作用或引导作用有限,教育切不可违逆人的天性,这样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48.【答案要点】错误。
认知风格,又叫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包括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沉思型、冲动型等。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存取。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三种。
认知风格属于人格在认知方式上的体现,如同人格没有好坏优劣之分,认知风格本身也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它与智力和努力无关,但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常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加工信息,会对学习结果产生间接影响。
认知策略属于尚级认知技能,与智力和努力有关,涉及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等顶层认知技能,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二者是不同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
49.【答案要点】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分化出来的,以布拉构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这种理论不太关注学和的知识体系,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该理论的特点:①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寻求解决问题
方法的实验室。②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由于报纸、电视以及其他各种宣传媒介的作用,学生对于世界各地以及本国的社会间题非常敏感,这些问题应该在学校的课程中得到反映。学校的课程尤其要关心青少年犯罪、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家庭破裂等社会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要具有批判意识。学校课程应该为学生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定的背景知识,并把这些问题联系为一个整体。
50.【答案要点】
巴比伦、埃及、印度和希伯来同屈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它们的教育发展大致具有以下的特点:
(1)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2)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总的来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结构相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
(3)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与教育内容的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的等级性,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
(5)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
(6)教育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在此意义上,或许可以说是源远而流不长。
51【答案要点】
“二战”后日本采取了经济兴邦的战略。为发展经济,日本继承了明治时期优先发展教育的传统,及时酝酿并推出了教育发展蓝图。1947年3月31日,日本颁布了两个重要法案一一-《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是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开端。
《学校教育法》由9章108条构成。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有:
(1)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削弱文部省权力,新设地方教育委员会管理学校事务。
(2)采取“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由原来的6年义务教育延长到9年。
(3)高中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
(4)将原来的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单一类型的大学等。
(5)对教员、校长、教育经费、教育行政管理等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学校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的具体化,它使战后日本的教育系统有了法律保障。此法案后期得到陆续修订。
52.【答案要点】
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是早期的迁移理论,以贾德为代表,贾德认为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产生迁移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从前面的学习中概括出一般性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后继的学习活动中。它揭示出学习迁移的发生原因之一是两种学习遵循共同的原理。贾德通过水中打靶实验证明了学过折射原理的人,会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做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成绩也就越高。
教学启示:
(1)在学习时,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就越好。而且可以利用概论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提高到原理原则水平;如果教学方法上注意教学生如何概括、如何思维,就会增加正迁移出现的可能性;不断变更概念的无关属性或规则的应用情境,也会为学生的概括提供条件。
(2)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积极迁移的发生。
(3)应注意对知识进行概括时常会出现的两种错误,一种是过度概括化,即夸大了两种学习情境之间相同的原则,忽略了差异在学习中表现为把已学到的原则生搬硬套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另一种是错误的概括造成对学习的机械的定势,从而导致负迁移的产生。
53.【答案要点】
(1)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格式:
G1 O1 X O2
G2 O2 …… O4
(2)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
格式:
G1 R X O1
G2 R O2
(3)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格式:
G1 R O1 X O2
G2 R O3 O4
四、论述题(每小题30分)
54.【答案要点】
(1)作业主要存在的问题。
①作业揽大而且多为重复性内容,导致学生需要花很长时间来完成作业,每份作业基本上是重复抄写或重复老师教过的标准内容。
②作业中应试程度太高,作业计划所要培养的学生素养太狭隘,几乎体现不出素质教育的内涵,几乎没有创造性或开放性的作业,即便内容相近或相似,但不标准也判为错误。
③作业的布置对儿童的人性关怀不足,几乎不管儿童课余时间的长短、学习的效率和从事其他活动的余地,完全进入了各科作业的混战当中,已经进入恶性循环。如作者所言,这是“对入的智力的污辱“。
④作业对儿童真实性想法的关注不够,甚至随着作业评判的给分导致一种错误的引导,比
如,语文作文的作业,原来还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结果则几乎是假话、假感想、假故事等。这种导向是有误导性的,只是便于应付考试,而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没有益处。
(2)可能导致的后果。
①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没有益处,大量时间都被作业占用,课余时间其他文化、体育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也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特别是长期大量作业导致学生思想紧绷,对思维发展也不利。
②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降低。儿童的思维水平使其特别倾向于直观、生动、有意义、有乐趣的事物,而枯燥无味的作业完全是学生兴趣的扼杀利器。
③容易导致学生独立自主思考能力、批判思考能力的下降。凡事都唯老师命是遵,老师说一就是一,这种状况是盲目迷信权威的表现。
④容易模糊学生对于个性化的追求,导致学生个体全面成长受限。
(3)相应的改进建议。
这种作业负担太重而且重复、呆板、机械的情况,并不是一个点的问题,而是一个面和体系的问题。所以改进的方法不能隔靴挠痒,不能治标不治本,而要构建一个体系化的方案来解决。具体方案如下:
①树立社会协作观,全社会协作解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应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
②发挥教育部门导引作用。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