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11教育学综合真题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l.D【解析】“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命题由批判教育学派的阿普尔提出。批判教育学派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并非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实现社会公正的途径和手段,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这一命题旨在揭示隐藏在学校教育背后的知识意识形态问题。故本题选D。
2.C【解析】就终身教育的特定含义来看,它既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内容,也包括了教育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因此,终身教育并不是传统学校教育的简单延伸,而是包括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教育。因此,终身教育并不是从正规学校教育结束时开始的。正规教育也属于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只不过正规教育、学校教育发展得非常完善。所以,终身教育可以优先在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方面开展,但最终还是要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故本题选C。
3.A【解析】赞科夫赞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教学与发展关系的观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赞科夫高度评价了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思想,并以此作为自己实验的理论基础,提出教学、教育和发展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主张教学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故本题选A。
4.C【解析】这句话出自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之一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加里宁之口。由于教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影响年轻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因此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外砾论强调外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如题目中把教育隐喻为"塑造“。因,此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从外因来看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故本题选C。
5.A【解析】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了“教育必须为 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间题的讲话》中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入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柜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故本题选A。
6.C【解析】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一中学系统,这一轨
具有学术性”;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一初等职抑字校系统,这一轨具有“职业性”。两轨差异很大,而且既不相通,也不相接,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这种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如原来的西欧学制。故本题选C。
7.D【解析】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根据综合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可以把综合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广域课程、融合课程、相关课程。故本题选D。
8.A【解析】布鲁纳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中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B选项是赞科夫提出的,C选项是夸美纽斯提出的,D选项是斯金纳提出的。故本题选A。
9.B【解析】学生犯了错误还是我行我素即“明知故犯“,教师怎么跟他进行正面教育都无济于事,甚至他还影响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柔肠有时则要变为侠骨。因此,教师要尽量以学生可以接受的强制措施刺痛其内心,使其悔悟、警戒。故本题选B。
10.A【解析】美国学者舒尔曼提出了“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强调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学效率的有效保障。他提出了教学需要七类知识的支撑: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育情境的知识、其他课程的知识。根据题干所示,“过程作文教学法“属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法知识。故本题选A。
11.A【解析】英国课程专家麦克费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社会情境问题教材—一《生命线》。这套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设身处地》,含《敏感性》《后果》《观点》三个单元。第二部分:《证明规则》,含《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五个单元。第三部分:《你怎么办?》,含《生日》《幽闭》《悲剧》《逮捕》《街景》《盖尔住院》六个单。元故本题选A。
12.C【解析】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一某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发展、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是关于某一学习领域的目标。题干中对于小学1~2年级的识字要求实际上是语文这一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故本题选C。
13.C【解析】民族的固有特性本质上体现的是文化。教育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故本题选 C。
14.B【解析】”成均”被认为是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大学”,相传“成均“以乐教为主。故本题B选。
15.D【解析】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即君子的学习,进入到耳朵,明通在心,灌注在全身,表现在行动上。”入乎耳”指的是“闻见“,“著乎心”指的是“知',“布乎四体”指的是“行“,“形乎动静”指的是贯通到全身,并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来。故本题选D。
16.C【解析】鸿儒为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有自己的见解的人。其最明显的特征是能够“静思著文,连结篇章”“兴论立说“。故本题选C。
17.D【解析】国子馆、太学馆、四门馆、广文馆、律馆、书馆、算馆都归国子监管理。一般限年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18岁以上,25岁以下;唯广文生不受年龄限制。故本题选D。
18.B【解析】《三经经义》包含三部经书:《诗经》《尚书》《周礼》。故本题B选。
19.C【解析】百日维新期间,改革科举制的措施为废八股、改设经济特科。故本题选C。
20.B【解析】清华学堂为清末新政时期留美的预备学校,其经费主要来源于1901年《辛丑条约》中规定的中国付给各国的战争赔款,称"庚子赔款“。其中美国决定从1908年开始,将美国所得臼银,以“先赔后退"的方式退还给中国,用于中国派遣留学生到美国受教育的经费,清华学堂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美国的退款。故本题选B。
21.D【解析】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倡并实行工读,同时也支持青年学生的工读互助实验,尤其是号召知识青年到工农中去,”使工不误读,读不误工,工读打成一片,才是真正人的生活”。故本题选D。
22.B【解析】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所谓“使无业者有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为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培养所需的技术入才,也是为了解决社会失业问题,保障人们的生计。所谓“使有业者乐业”,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人们的知识、技能、道德,使受教育者胜任自己的职务,热爱自己的事业,尽职尽责,以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这一目的论包含了黄炎培所提倡的为个人谋生、为社会服务、促进实业发展、增长社会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诸多追求,表现了他的社会政治观和教育观。故本题选B。
23.A【解析】1938年3月,毛泽东为“抗大“题写办学方针:“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随后毛泽东重申“抗大”的教育方针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可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是“抗大“教育工作的首位。故本题选A。
24.A【解析】智者投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唯一条件,不仅推动了文化传播,而且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流动。智者派仅提出了“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故B错误。C、D不属于智者派的贡献。故本题选A。
25.D【解析】古希腊时期的教育思想总体上注重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以西塞罗、昆体良为代表的古罗马教育思想更注重培养帝国所需要的具有雄辩才能的公民和政治家。所以古罗马的教育思想更具实践性取向。故本题选D。
26.A【解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本取向。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故本题选A。
27.D【解析】卢梭所说的“消极教育“是指成人的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要贯彻遵循自然的消极教育”,就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而不要因干预儿童而对其造成不良影响。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教师的作用只是要防范不良环境的影响,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因而他常提到“消极教育“。故本题选D。
28.C【解析】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种,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和最为基本的目的。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即道德之中。具体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故本题选C。
29.B【解析】福禄培尔关于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动性。自我活动帮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因此他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并把游戏看作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即游戏是儿童创造性自我活动的表现。故本题选B。
30.B【解析】19世纪以前的美国学校都是私立的或教会办的,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外来移民的大量增加,现有的教育难以满足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的需求。因此,在贺拉斯·曼的倡导下,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掀起了一场普及公立学校的运动。公立学校运动是由公共税收维持、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民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其一个特点是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强迫入学的年龄与入学时间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行逐步延长。这一点可以视为一项发展与进步。故本题选B。
31.C【解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创办了一批新式大学,如东京大学(后改名东京帝国大学)。与此同时,一些私立大学也建立起来,还设立了很多高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这些对高等教育体系和功能的设置主要借鉴的是德国大学的经验。故本题选C。
32.D【解析】1929年的大萧条严重影响了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进步教育运动的重心逐步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此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的自由发展,此后则更加注重教育的社会职能。故本题选D。
33.B【解析】1919年,法国出现了一个激进的、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组织——新大学同志会,主张建立统一学校,以实现教育的民主化。他们认为,统一学校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民主教育和择优录取。以新大学同志会的活动为契机,法国很快形成了统一学校运动。故本题选B。
34.C【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学牛阶段(12~18岁)的心理社会发展冲突是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故本题选 C。
35.B【解析】通常内控型的人会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与努力;由于丽丽是个害羞的女生,根据丽丽害羞内向的性格状态,她的办事风格属于内敛不张扬型,她将成功归因于可控部分的可能性最高,即归因于认真的准备。故本题选B。
36.B【解析】题干中的学习属于复述策略中的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实验证明,学习程度达到150%时,学习效果最佳。某学生”为防止遗忘“,在学习20分钟后,又使用50%的时间用来复习,正属于过度学习的通常做法。故本题选B。
37.D【解析】根据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操作技能形成过程分为定向、模仿、整合、熟练四个阶段。其中,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通过整合,一方面动作水平得以提高,动作结构趋于合理、协调,动作的初步概括化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学员对动作的有效控制逐步增强。但是操作整合阶段还未达到自动化、熟练的阶段。故本题选D。
38.D【解析】组织策略是指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形成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的一种学习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和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另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故本题选D。
39.A【解析】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以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定性研究倾向于采用归纳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演绎的思维方式。其他三项均属于定性研究的属性。故本题选A。
40.B【解析】按照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可将研究假设分为方向性假设和非方向性假设。前者指出相关和差异的偏向性或力度,如女生的音乐智力比男生强,男生的推理能力比女生强等。而后者只简单地指出相关或差异存在与否,如推理能力存在性别差异(与性别有关)。解释性假设在于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如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预测性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如未来教育的发展将呈现指数量级的上升。故本题选B。
41.B【解析】系统随机抽样的缺点,是在样本总体存在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误差比较大。即当总体的排列顺序与抽样间隔具有对应的周期性特点时,系统随机抽样会导致严重的抽样误差。例如,考试试卷,男生为单号,女生为双号,那么,很可能出现样本的系统误差,抽取的样本只有一个性别。故本题选B。
42.C【解析】难度又称容易度,0表示没有人可以通过考试,难度最大;1表示全部人都可以通过考试,难度最小。数值越小越难,数值越大越容易。研究表明,难度在0.4~0.7之间最佳,从理论上讲,具有最佳区分度的试题难度是0.5。故本题选C。
43.C【解析】伦理原则要求以人为本,尊重被试的各项权利与保护措施,特别是要求研究者不能伤害参与者的身心。在四个选项中,唯有教育实验法的开展需要创设情境来验证,一旦创设即预示着研究者将人为开展这样一种研究,这是不合伦理原则的。而其他三项可以对被试过往的经历进行回溯性调查,而不需要创设情境。故本题选C。
44.D【解析】真实验与准实验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程度不同。真实验比准实验对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有更为严格的控制,即它能较好地控制内外部无效因素。故本题选D。
45.B【解析】平均数的代表性程度可以通过标准差来判断。标准差越小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在这样的清况下,平均数的代表性越高。故本题选B。
二、辨析题(每小题15分)
46.【答案要点】错误。
教育公平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以及教育结果的公平。具体是指在教育中,要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在教育过程中有享受同等教育资源的权利,在最后教育结果的获得上享有平等的机会。这是我们目前教育力求达到的水平。
但具体到教育过程中,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如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公平时要注意因材施教,以培养不同的人才,特别要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就是让每个人都接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入尽其才,就是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地成功,结合本人的特点,发挥其最大才能。这同样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即每个入都能通过教育获得自身最大的发展。
因此,因材施教有悖教育公平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反,教育公平的实现有赖于因材施教。
47.【答案要点】错误。
《学记》中的“教学相长”是作为一条教师自我提高的规律提出的,其本意并非指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师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教师教导学生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后人在注释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做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因此,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题目所指为引申义,并非本义。
48.【答案要点】正确。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成人指导或他人合作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他人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强调同伴交往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作用,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会有意识地模仿专家或同伴的行为来思考和完成具体的任务。尤其是安排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接受能力较强的同伴会带动或影响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的发展,这是促进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合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学习方式。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
49.【答案要点】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是指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即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如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
(1)因材施教:对于智力超常的儿童,要给予及时的发现和指导,教育要跟上他们的
发展;对于晚熟者,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并充满信心,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对于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特长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培养和训练;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在对他们进行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针对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
(2)弹性教学内容:根据目前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从而适应学生目前的水平。
(3)能力分组或组织兴趣小组教学:将能力或兴趣相似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可以保证教学内容适合每一个学生。
此外,还可以采取合作学习、同伴辅导、课堂讨论或辩论、研究性学习、班委会组建、道德两难故事小组讨论或公芷团体法等措施。
50【答案要点】
(1)泰勒将课程编制分为四个阶段:①确定教育目标;②选择学习经验;③组织学习经验;④依据既定目标评价学习结果。
“确定教育目标”是泰勒原理的第一步骤。泰勒原理强调课程目标在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认为应该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陈述教育目标时,每一个教育目标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即以学生在具体内容学习方面的行为表现,界定和陈述教育目标。
(2)布卢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个领域的目标又由低到高分成若干层次。如在认知领域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
(3)泰勒原理的目标分类关注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没有细化,另一方面没有明确“行为”主要指认知行,为还是也涉及情感行为、动作行为。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则从目标的分类与分层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泰勒关于教育目标界定和表述的理论,提出了更具体、更结构化的框架,形成三个维度、多个层次的立体化体系,为课程编制、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评价奠定了重要基础。
51.【答案要点】
(1)调整教育方针政策: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从“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出发,确立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指导方针。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同时还规定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规定了战时教育的九大方针和十七项要求。
(2)高校迁移: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一些原有的大学经过合并,组合为新的大学。如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辗转长沙,迁入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3)学校国立,保障部分学校政策办学:由于沦陷区学校师生流亡到大后方者日益增多,国民政府设立国立中学予以安置,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
(4)建立战地失学失业青年招致训练委员会:安置、培训流亡失学失业青年。
(5)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实施战区教育。
52.【答案要点】
目标定向理论是由德维克(Dweck)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它是一种成就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学业目标取向可以分为两类: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
(1)两类成就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
掌握目标定向,也称学习目标定向、任务卷入目标定向。掌握目标定向者意在获取知识,增加能力,倾向于内部动机的激发,想要通过成绩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相信努力导致成功,表现为一种进取取向。
成绩目标定向,也称自我卷入目标定向、能力目标定向。成绩目标定向者靠外部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将学习视为通过成绩在他人面前展示和证明自己能力的手段,并极力回避可能导致失败或表现出能力不足的清境,表现为一种无助取向。
(2)不同目标定向的原因:两种不同的能力内隐观。
掌握目标定向的儿童持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通过努力和经验是可以提高的;成绩目标定向的儿童持能力实体观,认为能力是成功的原因,且能力是固定的,是不会随学习而改变的,有些个体甚至将高努力视为低能力的象征。
(3)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的关系。
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目标定向是导致学习策略变化的因素之一。掌握目标定向的个体,其学习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技能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困难看作挑战,有助于深加工策略的使用,拥有更多的自我描述:成绩目标定向的个体把学习看成一种工具和手段,将困难看作失败的征兆,采用表面加工策略,对自己较多地进行消极描述。
(4)应用。
在强调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今天,成就目标定向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在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使学生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动机模式,同时应减少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的社会比较,提高学生在自我参照标准上的评价,使其将注意力集中在所付出努力的大小和策略的运用上,集中于掌握知识本身,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53.【答案要点】
(1)相关性:答案必须与题干问题具有相关性,不能答非所问。
(2)层次性:答案应该处于相同层次。
(3)穷尽性:答案应穷尽一切可能的回答。不能穷尽时,加上“其他“选项。
(4)互斥性:答案之间应该相互排斥。
(5)适切性:答案应根据研究需要确定合理的测量层次。四、论述题(每小题30分)
54.【答案要点】
(1)学校教育日趋制度化带来的影响。
教育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又可分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也可分为低等强度制度化、中等强度制度化和高等强度制度化三个层次。本身学校教育即是近现代教育发展以来最主要的制度化教育的代表。随着学校教育制度化强度的不断提升,逐渐由以往低强度制度化,越来越向高强度制度化发展,从而产生一些影响。
积极的影响表现为:极大地提升教育的效能,促进教育的普及,能够让更多的人在更有效的学习下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提升同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与和技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制度化教育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
消极的影响表现为: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和单一性导致教育过程越来越刻板、僵化、功利化,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与教学形式、考试评价与选拔形式等方面,都于篇一律、高度相似,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有:
①教育目标的狭隘性。在应试教育下,我们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集中在升学科目、考试科目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②教育空间的封闭性。学生被封闭在一个学校,甚至被封闭在小小的教室里,使得学生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脱节。
③教育评价的机械性。制度化学校教育下更加重视的是教育评价同质性的选拔性功能,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学校教育应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2)负向功能是“损害性”功能,指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材料
2中的第①、②种功能属于负向功能。这两种功能、然对个体的批判性、创造性产生了限制。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这种结果既非事先筹划,亦未被
觉察到。材料2中的第③、④、⑤、⑥种功能属于隐性功能。这四种功能认为学校是社会关系、社会角色、社会现有等级与秩序的再生产工具。
这些功能并不必然存在:英格利斯所提的6种功能属于归纳的产物,归纳产物可能只反映一部分社会实践的真实,也可能仅是归纳者的一种自观体验或片面性体验,并不一定能全面反映社会实践的真实。正如材料2中提出的一些负向或隐性功能,并没有考虑教育的正向或显性功能对负向、隐性功能的弥合或相互融合,社会是复杂的、多结构的,单向度地看待事物必然无法全方位反映社会真实,特别是没有具体的实证数据支持。例如,某些科目的教学可能存在讲授教学“满堂灌”的特点,但是一个学校并不一定全部课堂都存在这种情况,也并不一定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存在这种情况,不同科目、不同教师的授课风格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相互补充的作用。又如,尽管媒体报道各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但是也需要看到国家在乡村教育上所投入的巨大力量,一方面,乡村教育力量在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外出打工,必然会产生无法在某个时间照顾孩子的清况,但是大的局面是好的,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教育的负向、隐性功能:
(3)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
非制度化:因为过于严密的制度化管理,使教育体系缺乏弹性和灵活性,排斥教育活动中人的个性和自主性。
开放性:不能再通过其内部标准选择教育对象,而将一部分人排除在学校之外;不能让学生在学龄期过着与世隔绝的学校生活,学校成了“教育的孤岛”。应该吸纳所有学生,让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平等性:人们应该摒弃学校享有独尊地位,只有接受学校教育才算受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社会仪式、身份象征,正规学校的毕业证成为进入社会的通行证的观点。而应该持有所有的教育都是一致的,而非有所区别的观点。
终身性:学校教育是一次性完成的(有学习年限的规定),主要服务于儿童和青少年。青少年进入社会就终止了个体的学校教育,但是在社会中仍然要继续受教育。所以我们应该树立终身教育观。
个性化:学校教育应转化为因材施教和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目标的个性化教育模式,改变于篇一律、高度相似的单一性现状。
55.【答案要点】
1921—1925年间,苏联国家学术委员会的科学教育组编制并正式颁布了《国家学术 委员会教学大纲》(统称"综合学教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这个大纲不同于以往的各种纲大,它完全取消学科界限,将要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来排列,而且以劳动为中心。新大纲力图打破学科界限,加强教学内容同生活的联系,其出发点是好的,但破坏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削弱了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读写算能力的训练。
在实施综合教学大纲的同时,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开始采用所谓劳动的教学法,即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综合教学大纲的编者解释说,学生的基本知识不是通过课堂教学,即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学习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来获得的,而是在完成计划作业时顺便获得的。因此,他们主张废除教科书,广泛推行“工作手册””活页课本”和“杂志课本”等。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主张取消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分组实验室制(即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等。
1929年开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但其工业发展的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对国民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当时苏联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错误思想的干扰,导致中学毕业生量少、质量差,与高速发展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