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内科护理学第六章4 出血性疾病(2) ”相关内容,为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护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过敏性紫癜
一、病因
(1)感染。
(2)食物过敏。
(3)使用抗生素类、磺胺类、异烟肼、阿托品等药物。
(4)其他因素,如寒冷刺激、花粉、尘埃、昆虫咬伤、疫苗接种等。
二、临床表现
多为急性起病,病前1〜3周常有发热、咽痛、乏力及食欲不振等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随后可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1.单纯型(紫癜型)
(1)皮肤瘀点、紫癜,多局限于四肢,以下肢伸侧最为多见;分布呈对称性,可分批出现;其形状大小不等,以瘀点为多。
(2)紫红色,略高出皮肤表面或融合成片,呈出血性丘疹或小型荨麻疹,伴轻微痒感。
(3)严重者紫癜可融合成大血疱,中心呈出血性坏死。
(4)随着病程的发展,一般瘀点或紫癜的颜色由紫红变成紫色、黄褐色、淡黄色,经7〜14天消退。
2.腹型
有皮肤瘀点或紫癜,还可见腹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呈突发的阵发性绞痛,可伴恶心、呕吐、腹泻、便血,肠鸣音活跃或亢进,无明显腹肌紧张及反跳痛,严重者可发生脱水或并发消化道大出血而出现周围循环衰竭。
3.关节型
皮肤紫癜,关节部位血管受累常可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和功能障碍,可反复发作,疼痛有时可呈游走性。多见于膝、踝、肘及腕关节。关节症状一般在数月内消失,无后遗症或关节畸形。
4.肾型
多在紫癜发生后1周左右出现血尿,或伴蛋白尿、管型尿,单纯蛋白尿少见。少数患者可出现浮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多数患者在3〜4周恢复,也有反复发作迁延数月者。少数发展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甚至尿毒症。
5.混合型
具备两种以上类型的特点,称为混合型。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白细胞计数轻度至中度增高,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正常。
(2)半数以上患者束臂试验阳性,毛细血管镜检查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扭曲及渗出性炎症,出血时间及凝血各项试验均正常。
(3)肾型或混合型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4)消化道出血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四、诊断要点
(1)患者发病前1〜3周有低热、咽痛、全身乏力或上呼吸道感染史。
(2)典型的四肢皮肤瘀点、紫癜,可伴有胃肠道、关节及肾脏等表现。
(3)血小板计数正常,束臂试验阳性,岀、凝血时间正常。
(4)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管炎或紫癜即可做出诊断。
五、治疗要点
(1)寻找并去除致病因素,如消除感染病灶,驱除肠道寄生虫,避免再次接触可疑的过敏药物、食物等。
(2)应用抗组胺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3)积极对症治疗。
六、护理、健康指导与预后
1.常用护理诊断/问题及措施
(1)有损伤的危险:出血与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增加有关。
①发作期要卧床休息,避免过早或过多活动;
②避免食用与本病发病有关的药物或食物;避免食用过敏性食物,发作期根据病情选择清淡、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
③取得患者的充分理解和配合,遵医嘱用药,并观察用药后的疗效,是否有不良反应;
④密切观察患者出血的进展与变化,了解病情有无缓解,有无新发出血、肾损害、关节活动障碍等表现;患者的自觉症状,皮肤瘀点或紫癜的分布有无增多或消退;有无浮肿以及尿量、尿色的变化等。
(2)疼痛:腹痛、关节痛与局部过敏性血管炎性病变有关。
①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可遵医嘱使用解痉剂或消炎止痛剂,注意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与预防;
②进行病情监测,对于腹痛的患者,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严重程度及其持续时间,有无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有无腹壁紧张度,有无压痛和反跳痛,局部包块和肠鸣音的变化等。
2.其他护理诊断/问题
(1)潜在并发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
(2)知识缺乏:缺乏有关病因的预防知识。
3.健康指导
(1)进行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本病的性质、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的主要方法。
(2)嘱患者避免再次接触与发病有关的药物或食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休息、营养与运动,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3)教会患者对出血情况及其伴随症状或体征的自我监测,一旦发现新发大量瘀点或紫瘢、明显腹痛或便血、关节肿痛、血尿、浮肿、泡沫尿甚至少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4.预后
(1)本病多数预后良好,一般病程2周左右,40%的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可能,但每次复发的病情较初发时均有逐渐减轻的趋势。
(2)少数肾型患者可转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预后相对较差。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科护理学第六章4 出血性疾病(2)”,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护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