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杜会发展理论★★★(2014年统考已考选择题、2015年北师大已考简答题、2016年统考已考选择题、2018年北师大已考名词解释)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的阶段,每一个系列都有一个生物学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反之,将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
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点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怀疑(1.5岁以前),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自主对羞怯(1.5岁-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对愧疚(3-6/7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对自卑(6、7岁-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自我统一性指个人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6)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18-30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交往和爱的能力;(7)精力充沛对颓废迟疑(30-60岁);(8)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60岁以后)。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2011统考已考选择题、2013年厦门大学已考名词解释)
美国的科尔伯格从1958年起,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前)
这个水平的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避免受处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即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第二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即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
【案例】:“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一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加强十分昂贵。海因茨无法凑够购药所需钱数。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除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处在第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说,偷药会受到惩罚。第二阶段的儿童,赞成者认为,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二)习俗水平(9岁-15岁)
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也可以说是为了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它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案例】:“海因茨偷药的故事”;第三阶段的儿童,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的丧事名誉。第四阶段的儿童,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又被称为原则水平。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以及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有了更普遍的认识。它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
【案例】:“海因茨偷药的故事”:第五阶段的儿童,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第六阶段的儿童,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道德教育有如下启示:
1.应该首先了解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
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便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联系,进而提高儿童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推理能力。
三、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察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的形成发展,重视文化、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教育实践有着较大的启发意义。具体来说:
(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个体人格发展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以及可能带来的危机,有助于社会、家庭以及教育工作者更加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一方面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症下药。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他运用道德两难问题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教育工作者采用适当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所处的阶段及特点,进而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教育;另一方面,采用道德两难问题来发展个体的道德推理能力,本身就给我们提供了开展德育工作的一种新形式。此外,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利益多元、价值泛滥的情况,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把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作为德育的目标之一是必要的。
注意:埃里克森的“八阶段”和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中各个阶段或水平的发展特点及对应的年龄阶段都需要反复记忆,注意掌握其中的内在连续性。
◆易出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