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内科护理学第三章(七)心肌梗死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11-25 09:57:47  |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第三章(七) 心肌梗死

  •  
  •  
  •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内科护理学第三章(七)心肌梗死相关内容,为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护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心肌梗死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致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二、临床表现

1.先兆

(1)50%-81.2%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

(2)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加剧、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

(3)心电图示ST段一过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

2.症状

(1)疼痛: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多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后仍不缓解。少数患者无疼痛症状,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一般在疼痛发生24〜48小时出现,表现为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加快等。体温可升高至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1周。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重者可发生呃逆。

(4)心律失常:大部分患者都有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天,24小时内最多见。

(5)低血压和休克。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紺、烦躁等症状,重者可发生肺水肿,随后可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表现。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就出现右心衰竭,伴血压下降。

3.体征

(1)心脏浊音界可正常或轻至中度增大;心率多加快,也可减慢,心律不齐;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闻第三或第四心音奔马律;部分患者在起病第2~3天出现心包摩擦音。

(2)除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压可增高外,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血压下降。

4.开发痙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2)心脏破裂。

(3)栓塞。

(4)心室壁瘤。

(5)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心电图

(1)特征性改变:见表3-3-7-2。

 

3-3-7-2特征性改变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

①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T波倒置

①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但aVR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

②在背向心肌坏死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的改变,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②无病理性Q波,也无ST段变化,仅有T波倒置变化。

 

(2)动态性改变:见表3-3-7-3。

表3-3-7-3动态性改变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

①在起病数小时内可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普遍压低的ST段(除aVR,有时V1外)和对称倒置加深的T波逐渐恢复,但始终不出现Q波

②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相曲线;数小时至2天内出现病理性Q波,同时R波减低,为急性期改变。Q波在3~4天稳定不变,此后大多永久存在

③如果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不进行治疗干预,抬高的ST段可在数天至2周内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逐渐平坦或倒置,为亚急性期改变

④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两支对称,为慢性期改变

 

(3)定位诊断:V1、V2、V3导联示前间壁心肌梗死,V3〜V5导联示局限前壁心肌梗死,V1~V5导联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示下壁心肌梗死,I、aVL导联示高侧壁心肌梗死,V7~V8导联示正后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伴右胸导联ST段抬高,可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窒梗死的参考指标。

2.超声心动图

有助于了解心室壁的运动和左心室功能,诊断室壁瘤和乳头肌功能失调等。

3.放射性核素检查

有助于判定心室的功能、诊断梗死后造成的室壁运动失调和心室壁瘤。

4.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起病24〜48小时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红细胞沉降率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均可持续1〜3周。

(2)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

①心肌肌钙蛋白I(cTnl)或T(cTnT)在起病3〜4小时升高,cTnl于11~24小时达高峰,7〜10天降至正常,cTnT于24〜48小时达高峰,10〜14天降至正常;

②肌红蛋白于起病后2小时内即升高,12小时内达高峰,24~48小时恢复正常;

③肌酸激酶(CK)在起病6小时内升高,12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

④肌酸激酶的同工酶(CK-MB)在起病后4小时内增高,16〜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

⑤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起病6〜10小时升高,24小时达高峰,3〜6天降至正常。

四、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必须至少具备下列3条标准中的2条

(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对老年患者,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而原因未明,或突然发生较重而持久的胸闷或胸痛者,都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先按急性心肌梗死来处理。

五、治疗要点

(1)一般治疗:

①患者'未行再灌注治疗前,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不良刺激;

②给予无禁忌证者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或嚼服肠溶性阿司匹林;

③间断或持续吸氧2〜3天;

④急性期应住在冠心病监护室,进行心电、血压、呼吸监测3〜5天,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2)解除疼痛。

(3)起病3〜6小时(最多12小时),行心肌再灌注治疗,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濒临坏死的心肌可能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对梗死后的心肌重塑有利,改善预后。

(4)消除心律失常,控制休克。

(5)治疗心力衰竭,主要是治疗急性左心衰竭。

(6)应用其他治疗,如抗凝疗法;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极化液疗法等。

六、护理与健康指导

1.护理评估

(1)病史:

①年龄、性别、职业;有无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危险因素;

②有无摄入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是否有充足的睡眠,有无锻炼身体的习惯,工作与生活压力情况及性格特征有无心绞痛发作史,有无家族史;

③患病的起始时间,患病后的诊治过程,是否遵从医嘱治疗,目前用药及有关的检查等;

④此次发病有无明显诱因,胸痛发作的特征,尤其是起病的时间、疼痛剧烈程度、是否进行性加重,有无恶心、呕吐、乏力、头晕、呼吸困难等伴随症状,是否有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的表现;

⑤恐惧心理与焦虑状态如何。

(2)身体评估:

①患者的精神意识状态,有无面色苍白、表情痛苦、大汗或神志模糊、反应迟钝甚至晕厥等表现;

②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无异常及其程度;心率、心律、心音的变化,有无奔马律、心脏杂音及肺部啰音等。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①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是否有心肌梗死的特征性、动态性变化,连续监测有无心律失常等;

②定时抽血检测血清心肌标记物,血常规检查有无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电解质、血糖、血脂等有无异常。

2.常用护理诊断/问题及措施

(1)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

①疼痛发作时应有专人陪伴,允许患者表达内心感受,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起病后4〜12小时给予流质饮食,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发病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

③简明扼要地向患者解释疾病过程与治疗配合,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从而不利于病情的控制;避免忙乱而带给患者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

④给氧;

⑤遵医嘱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注意患者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监测患者血压的变化;

⑥将监护仪的报警声尽量调低,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使患者镇静。

(2)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供需失调有关。

①评估进行康复训练的适应证;

②解释合理活动的重要性;制订个体化运动处方;活动时进行监测。

(3)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①排便的次数、性状及排便难易程度,平时有无习惯性便秘,是否服用通便药物;

②指导患者釆取通便措施。

(4)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

进行急性期严密心电监测,及时发现心率及心律的变化。

(5)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①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少尿、颈静脉怒张、低血压、心率加快等不适症状,听诊肺部有无湿啰音;

②避免情绪激动、饱餐、用力排便等可加重患者心脏负担的因素;

③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则按心力衰竭进行护理。

3.其他护理诊断/问题

(1)自理缺陷与医源性限制有关。

(2)恐惧与剧烈疼痛伴濒死感有关。

(3)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4)潜在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

(5)无效性性生活形态与活动耐力下降,缺乏性知识有关。

4.健康指导

(1)理解并指导患者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

(2)告诉家属对患者要积极配合和支持,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修养环境,生活中避免对其施加压力,当患者出现紧张、焦虑或烦躁等不良情绪时,应予以理解并设法进行疏导,必要时争取患者工作单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

(3)指导患者按医嘱服药,告知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并教会患者定时测脉搏,嘱其定期门诊随诊。若胸痛发作频繁、程度较重、时间较长,且服用硝酸酯制剂疗效较差时,提示急性心血管事件,应及时就医。

(4)采取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如芹菜、糙米等,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少量多餐。戒烟。

(5)控制体重,适当运动,运动方式应以有氧运动为主。

(6)进行康复指导。

(7)教会患者家属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以备急用。


专业课.jpg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科护理学第三章(七)心肌梗死”,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护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