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内科护理学第三章(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内容,为报考护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护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第七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主要危险因素
(1)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与女性相比,女性发病率较低,但在更年期后发病率增加。
(2)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3)高血压。
(4)吸烟。
(5)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二、临床分型(1979年WHO分型)
1.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无自觉症状,但静息、动态或运动心电图有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性改变。
2.心绞痛
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为一时性心肌供血不足引起。
3.心肌梗死
症状严重,由冠状动脉闭塞致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致。
4.缺血性心肌病
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引起。
5.猝死
稳定型心绞痛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正常情况下,冠状循环血流量具有很大的储备力量,其血流量可随身体的生理情况有显著的变化,在剧烈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对氧的需求量增加时,冠状动脉适当扩张,血流量增加(可增加6~7倍),以达到供求平衡。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部分分支闭塞时,其扩张性减弱,血流量减少,当心肌的血供减少到尚能应付平时的需要,则休息时无症状。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如劳累、激动、心力衰竭等使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对血液的需求也会增加,而冠脉的供血已不能相应增加,即引起心绞痛。
二、临床表现
1.疼痛
(1)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为压迫、发闷、紧缩、烧灼感,但不尖锐,有针刺或刀割样痛,偶伴濒死感,发作时患者常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3~5分钟逐渐消失,可数天或数周发作1次,亦可1天内多次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3)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可诱发。
2.体征
心绞痛发作时,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尖部听诊有时出现第四心音奔马律,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心电图检查可见约有半数患者静息心电图为正常,亦可出现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0.1mV),有时岀现T波倒置,在平时有T波持续倒置的患者,发作时可变为直立。运动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显著提高缺血性心电图的检出率。
(2)多排探测器螺旋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有助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
(3)放射性核素检查对心肌缺血诊断较有价值。
(4)冠状动脉造影具有确诊价值。
四、诊断要点
根据典型的发作性胸痛,结合患者年龄和存在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一般即可建立诊断。诊断仍有困难者,可考虑作运动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
五、治疗要点
1.发作时的治疗
(1)发作时应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
(2)使用作用较快的硝酸酯制剂药物治疗。
2.缓解期的治疗
应用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调整血脂药物等治疗,也可应用中医中药治疗。
3.应用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4.外科手术治疗
5.运动锻炼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一、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的病理改变,使局部的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有血小板聚集和(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缺血性心绞痛,虽然也可因劳力负荷诱发,但劳力负荷终止后胸痛并不能缓解。
二、临床表现
(1)原有稳定型心绞痛在1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因发生改变,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
(2)1个月之内新发生的较轻负荷所诱发的心绞痛。
(3)休息状态下发作心绞痛或较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发作时表现有S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
(4)心绞痛依据严重程度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表3-3-7-l)。
表3-3-7-1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类
低危组 | ①新发生的或是原有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加重 |
②发作时,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分钟 | |
中危组 | ①就诊前1个月内(但近48小时内未发)发作1次或数次,静息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 |
②发作时ST段下移>1mm,持续时间<20分钟 | |
高危组 | ①就诊前48小时内反复发作 |
②静息心电图ST段下移>lmm,持续时间>20分钟 |
三、治疗要点
(1)卧床休息1〜3天,床边24小时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心律变化,给予吸氧。
(2)止痛。
(3)应用阿司匹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4)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绞痛患者的护理
一、常用护理诊断/问题及措施
1.疼痛:胸痛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1)依据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给予心电监测,描记疼痛发作时的心电图,严密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变化,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大汗、恶心、呕吐等。
(2)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休息片刻即可缓解。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者,应嘱卧床休息,并密切观察。
(3)叮嘱患者正确使用药物,用药后注意观察患者胸痛变化情况。
(4)吸氧。
(5)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不安情绪,减少或避免诱因。
2.活动无耐力与心肌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1)评估患者由于心绞痛发作而带来的活动受限程度。
(2)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制订合理的活动计划,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最大活动量以不发生心绞痛症状为度,避免竞赛活动和屏气用力动作,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工作和长时间工作。
(3)监测患者活动过程中有无胸痛、呼吸困难、脉搏加快等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活动,并给予含服硝酸甘油、吸氧等处置。
二、其他护理诊断/问题
(1)潜在并发症:心肌梗死。
(2)焦虑与心绞痛反复频繁发作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控制诱发因素及预防心绞痛发作的知识。
三、健康指导
(1)控制体重,采取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如芹菜、糙米等,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少量多餐,戒烟。
(2)适当运动,运动方式应以有氧运动为主。
(3)逐渐改变急躁易怒的性格,保持平和的心态。
(4)告知患者及家属过劳、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刺激等都是心绞痛发作的诱因,应注意尽量避免。
(5)教会患者及家属心绞痛发作时的缓解方法。
(6)指导患者出院后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增减药量,自我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外出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急需。
(7)告知患者应定期复查心电图、血糖、血脂等。
四、预后
大多数心绞痛患者发病之后仍能从事一般性体力工作,且能存活很多年。部分心绞痛患者有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科护理学第三章(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护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