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第七章 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第七章 克服阻碍咨询的因素
【考点指南】
本章属于重点章节,需重点掌握来自来访者阻抗的定义,表现,原因和处理,移情和反移情的定义,表现和处理方法。常见的题型是单选、名词解释、简答和材料题,需要着重理解、记忆背诵。
1.阻抗(南开大学347,2016,名词解释;华南师大347,2017,2020,简答;东北师大347,2020,论述;天津师大347,2020,论述;北林347,2019,材料题)
2.移情(北林347,2020,单选;华南师大347,2016,2019,名词解释;湖南师大347,2019,简答;北林347,2019,材料题)
3.反移情(华南师大347,2017,简答;北林347,2019,材料题)
【知识精讲】
一、阻抗
(一)概念
1.阻抗的定义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旨在帮助来访者成长,产生某种改变,以消除或减轻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影响。这是一项涉及来访者内心深处活动的工作,在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来访者的有意或无意的抵抗。这种抵抗就被称为阻力或阻抗(resistance)。
阻力是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的伴随现象,是影响心理咨询与治疗顺利进行的最重要因素。
兰斯将阻力定义为来访者反抗心理治疗的适宜程序并以此干扰领悟性效果的产生的所有努力。
阻抗是指来访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者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者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乐国安,2002)。
Tips: 来访者的这种抵抗可被称为阻力或阻抗,常用的是“阻抗”这个说法。 |
2.不同流派对阻抗的理解
阻抗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将阻抗定义为来访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于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忆与认识的压抑。因此,阻抗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
弗洛伊德对阻抗的定义强调了潜意识对于个体自由联想活动的能动作用。
罗杰斯将阻抗看作个体对于自我暴露及其情绪体验的抵抗,其目的在于不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这一观点体现了个体对于自我结构与发展的防护作用。
一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阻抗理解为个体对于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
(二)来自来访者的阻抗
1.来访者阻抗的表现形式
(1)对会谈时间和规定的消极态度。
(2)把注意力集中在与治疗者有关的问题上。
(3)对问题的回避。
(4)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2.来访者阻抗产生的原因
卡瓦纳认为来自来访者的阻抗主要原因有3个:
(1)阻抗来自成长中的痛苦
心理治疗中的来访者多数在治疗过程中都会产生某种变化。变化的程度可能很不同,但不论其变化大小,程度如何,成长中的变化总要付出代价,总会伴随着消除旧有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的痛楚。由于对成长所带来的痛苦没有心理准备,往往易产生阻抗。
①开始新的行为的问题:在治疗中,来访者需要重新考察自己基本的信念和价值观。很多来访者前来治疗时,没有认识到其心理冲突与他的问题源于其信念与价值观。另外,改变一个人多年形成的信念与价值观亦很不易,不仅需要治疗者的努力,来访者自身的努力更为重要。这需要一种深刻的反省,面对自己过去相信的东西的瓦解是痛苦的,而建立新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是很艰难的过程。
A.来访者可能需要转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B.来访者可能需要承认自己在欺骗自己。
②结束或消除旧的行为的问题:来访者可能必须停止那些他很喜欢的行为。
这些旧有行为经年累月,而且可能还曾给他们带来过快乐,抑制这些行为所带来的痛苦常使来访者为之却步。
A.来访者可能需要不再装假;
B.来访者可能需要面对一种痛苦的抉择。
(2)阻抗来自机能性的行为失调
所谓机能性的行为失调是指失调的行为最初是偶然发生的,因其使某方面的需要在这里得到了满足,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以致固定下来。
①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填补了某些心理需求的空白。
②阻抗的产生源于来访者仅仅是在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更深一层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3)阻抗来自对抗治疗或治疗者的心理动机
①阻抗来自来访者只是想得到治疗者的某种赞同的意见的动机;
②阻抗来自来访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治疗者对自己也无能为力的动机;
③阻抗来自来访者并未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3.应付阻抗的要点
(1)解除戒备心理
解除戒备心理是指治疗者不必把阻抗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似乎治疗会谈中处处有阻抗。治疗者一方面要了解阻抗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以便在阻抗真正出现时,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另一方面也不必“草木皆兵”,而使治疗气氛过于紧张。
对于治疗者来说,还应了解这样一点,即当来访者表示不愿接受某些建议或方法时,也不能把这些情况都看作是一种阻抗的表现形式。
(2)正确地进行诊断和分析
治疗者对来访者的问题应有正确的诊断及分析。正确的诊断有利于减少阻抗的产生。来访者最初所谈出的问题,可能仅仅是表层的问题,而对其深层的问题,治疗者若能及早把握,将有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对于治疗中的阻抗,不同情况要做不同的处理,对具体情况的明确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3)以诚恳的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抗
一旦治疗者确认治疗中出现了阻抗,治疗者可以把这种信息反馈给来访者。这种信息反馈一定要从帮助对方的角度出发,并以诚恳的态度,以与对方共同探讨问题的态度向对方提出这一问题。
治疗者在给对方这种信息反馈时所要做的事,实际上是这样几件:首先是告诉对方某处可能存在着问题;其次是争得对方对此的一致看法,确认阻抗的存在;进而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以解释阻抗。本着这样的精神去处理各种阻抗问题,有助于减轻对方的紧张、焦虑,使之以合作的态度共同探讨阻抗问题。
(4)使用咨询技巧突破阻抗
咨询中常常遇到的阻抗是来访者不愿意付出努力进行改变。
咨询中要突破阻抗,首先要识别阻抗,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还应具备相应的技巧。比如使用面质技术促进来访者的统一,通过技巧,突破阻抗,也使咨询师、求助者对阻抗有了深刻的认识。
阻抗是来访者对于自我变化、自我暴露的精神防御,是来自于来访者的抵抗咨询的力量。来访者通过阻抗可以成功的保护自己。“改不了”“做不到”成为了不去努力的“挡箭牌”,这是阻抗的本质原因。
应付阻抗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阻抗,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以便最终超越这种阻抗,使治疗取得进展。这里面的关键是要调动对方的积极性,使之能与治疗者一同寻找阻抗的来源,认清阻抗产生的源泉。弗洛伊德认为克服阻抗,解释是最重要的武器,要分析,解释阻抗的表现和性质,向来访者说明无意识阻抗的真实意义,反复进行长期的修通工作。克服阻抗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解释和讨论,直至来访者对此达到真正的领悟为止。
二、移情与反移情
(一)移情
1.概念
移情(transference)意味着来访者可能把他以前生活里与他人的关系中产生过的情感、态度等主观体验移植到了治疗者身上。移情是病人无意识阻抗的一种特殊形式。
2.类型
(1)负移情
来访者把咨询师视为在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情绪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原有的负性情绪转移到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
(2)正移情
来访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的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出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情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分依恋、顺从。
3.处理移情的阶段与原则
(1)准备阶段
①思想上的准备
A.不做不当归因
B.保持接纳的态度
C.保持职业立场
②行动上的准备(咨询者在与来访者会谈时进行敏锐的观察)
(2)处理阶段
在处理阶段,有三方面的工作要进行:
①处理移情的原则
A.咨询的初期不要进行移情的解释
B.处理咨访关系先于处理问题
②区别不同的移情现象
A.区别不同形式的移情
B.区别不同表现和程度的移情
③直接干预
A.提醒来访者其行为已经背离基本规范或咨询关系的界限
B.直接向来访者指出其移情反应
C.使用解释来促进来访者的领悟
(二)反移情
1.概念
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是指治疗者自己以不适当的行为对待来访者在治疗中的某些行为表现。
2.类型
反移情现象从形式上分为正向的反移情和负向的反移情,或者称为阳性的反移情或阴性的反移情。
(1)正向的反移情
正向的反移情是指咨询者毫无缘由地对来访者产生正向的,积极的情感或态度。这种情感与态度常常包括好感,喜欢,爱怜甚至想与之恋爱。
正向的反移情常表现为咨询者对来访者的过分热情,过分关心,以及超出正常关注以外的注意。
(2)负向的反移情
负向的反移情是指咨询者在来访者没有任何不当行为的情况下,对来访者产生了负向的,消极的情感或态度。这种情感与态度常常包括反感、讨厌、批评甚至憎恨来访者。
负向的反移情常表现为咨询者无故地对来访者感到厌烦,过分挑剔来访者,在与来访者产生意见分歧时对其作出强烈的批评。
3.处理方法
从广义上来讲,对于反移情的处理应该包括对反移情的觉察和对反移情的具体处理。
(1)觉察工作
咨询者要增加对自己的想法和情绪的觉察工作,随时检视自己对来访者的情感和情绪是否属于反移情现象。
①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应建立和使用第三只眼,通过不断自我反省和商讨来注意,观察反移情现象的出现。
②及时觉察到反移情的存在,使得反移情现象显现在意识层面,并加以修正,与来访者的潜意识进行交流,变不利为有利,否则可以中断治疗关系,进行转介。
(2)处理工作
①录音录像
②寻求督导帮助
③参加心理治疗
④转介给其他咨询者
并非咨询师的所有感情表现都具有反移情的性质。咨询者完全有理由喜欢某来访者或对之感到不安,千万不可一概而论,将其全当作反移情,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