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中国教育史专题四:科举制度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11-02 22:31:11  |  关键词: 中外教育史专题

  •  
  •  
  •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教育史专题四:科举制度"相关内容,为报考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教育学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中国教育史专题四: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一、科举制度的沿革

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存在一个漫长的过程。科举制度是从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发展过来的,以隋炀帝创建进士科作为其正式产生的标志。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完善,宋朝得到加强,明清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即八股取士,在清末的1905年被清政府废止。

1.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隋炀帝时期明确提出十科举人的科目,其中一科文才秀美科,即是进士科。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正式产生。到了唐朝,一面扩建校舍,确保科举取士的数量和质量,一面开科取士,学校科举并事。武则天轻视学校教育,却重视科举取才,开创了殿试先河、武举先例和糊名考试法。唐玄宗励精图治,调整学校教育和科举制的关系,使两者健康发展。科举由吏部移至礼部主管,加强了中央领导。开元二十九年,设道举来选拔通道人才。天宝年间,科举制中大部分的考试科目已经确定,考试的内容基本以儒家经典为主,考试的形式业已定型,科举已经发展成为完备的选士制度。

2.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

与唐代相比,宋代科举制度在规模和制度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地位提高。宋初废止了两汉以来的察举制度,视科举为取士正途。

第二,规模扩展。宋太宗即位后,开始大幅度增加录取名额,此后,每届大体维待三四百名的录取规模。

第三,内容改革。王安石变化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专用《三经新义》取士。

第四,时间变化。宋神宗将科举改为三年一试,此后成为定制。

第五,严密立法,防止作弊。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眷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3.明清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八股取士

明清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时期,科举考试重视进士一科。明清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采用八股文取士,即考试采用排偶文体,成为八股文。它有固定的格式和清规戒律,有不少繁复而苛刻的要求,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

4.清末科举考试的改革和废除

清末统治者为了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维护其封建统治,于1901年开始推行新政"'陆续颁布了一些改革法令,其中就包括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改革科举内容,废八股,改策论,废武试;第二步,递减科举中额;第三步,科举制度完全废止。

1905年8月清政府下令自丙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停止工作。至此,自隋朝起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完全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旧的取士制度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中国教育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科举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

科举制度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是有重要原因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拔人才的需要

科举制度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发展而来的。随着士族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几乎全部被盘踞朝廷的士族大官所垄断,而品第士人的标准也开始专讲家世门第了,这使国家无法选拔到所需的人才。而科举制度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制度,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这使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有进入仕途的机会,选拔了某些有才干的人,能帮助封建统治者网罗到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

2.统一中央集权的需要

九品中正制逐渐发展为巩固门阀世族制度的工具,容易使士族把持以防,造成政治上的四分五裂。科举制度的采用,把官吏选用的大权集中到了朝廷,由中央统一来行使,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3.禁铜思想的需要

科举及第后的荣耀,刺激了中低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追名逐利,争相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因此士子要想科考成功,取得官职,就必须研习儒家学问:科举考试有统一标准,尤其是明清实形八股取士,因此士子还要去适应这些标准,这就起到了统一和禁铜思想的作用。

4.麻痹知识分子的需要

科举考试表面上看来是十分公平的,任何人只要读好书,就有资格应考做官。但是除少数人通过科考成功外,对大多数人来说,科考是终生追求而不可得的,为了谋求生活出路,大批知识分子将终生精力消磨于科场考试中,这实际上是掩饰官僚政治的阶级本质,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只知读书,不问世事,是麻痹封建知识分子的手段。

5.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科举制度向个地方的庶族地主、平民打开了出路,给知识分子留下了一线希望,刺激网罗了一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这就调和了阶级矛盾,扩大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基础。

6.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选才和育才的标准一致起来,不仅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而且学校教育也以科考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是科举考试的准备机关,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维待。

总之科举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在一定时期内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满足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起到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

三、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然后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以前,选士制度和育人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科举制则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前提条件,科举制又是学生取得官职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和学习教育之间呈现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封建社会通过科举制来操纵学校的发展,控制人们的思想。

四、科举制度的影响

1.科举制的合理性

科举制产生于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待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同于以德取人的两汉察举制,也不同于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它是时代发展过程中最完备的选才制度,为世界多个国家学习借鉴。科举制存在1300多年,有其合理性: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选士大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集权,考试选拔官吏,提高了统治阶层的文化素养,通过考试,士子参政,打破士族垄断,笼络人心,缓解国内矛盾

(2)使选十和育士紧密结合。科举是学而优则仕"的具体途径,它刺激『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时将儒家思想灌输到人们思想深处,统一认识。科举使得学校教育内容和教材一致,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考试名目繁多,扩大了人们的知识范围,特科又在一定程度上使文武并重。

(3)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科举考试有完备的制度和一定的内容,不同科目考法不同,为保证公平合理,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措施,容许平民子弟参考,不论出身和门第,比较公平,进士科重考时务和诗赋,不求背诵经典,有利于检验人的才能。

2.科举制的消极面

但科举制也有消极的一面:

(1)国家只重科举,而忽略了学校教育。一切以科举为中心,学校成为附庸。

(2)科举制有极大的欺骗性。表面看起来客观公正,但评分的主观性较大,并且存在舞弊现象。大批学子终生耗费于科场,浪费人才。

(3)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为了科举,学校教育中形成重文辞少实学,重教条形式,不求义理,重书本知识和经书,轻实践研究和自然科学的风气。为科考成功,有的士子出卖人格和良知,另外一些人则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都是科举带来的畸形读书观和学习观。

专业课.jpg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教育史专题四:科举制度”,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