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教育史专题二:"性善论”与 “性恶论”的教育意义"相关内容,为报考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教育学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中国教育史专题二:“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教育学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家在论述教育思想尤其是在论述教育的作用时,都是以其“人性论”思想为基础的。而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论的代表。
一、孟子的“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轲整个教育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人性是先天固有的,是至纯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善性。他还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生而就有的“良知”、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扩充这些“善端”,使之不断发扬光大。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即找回失散的善德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他认为,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圣人。他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其理由就在于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与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无区别。由此可见,孟子十分重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荀子的“性恶论”
在人性论问题上,荀况提出了“性恶论”。“性恶论”是荀子教育理论的基础,他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孟子的根本错误在于把后天的“伪”与先天的“性”混同起来,故荀况主张“性伪之分”。另外,虽然“性”与“伪”是区别甚至对立的,但二者又是联系与统一的,因为“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实现对入的改造。所以荀子还主张“性伪之合”。这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首先,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其次,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但人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人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学习,可以使自己的本性得到改变。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荀子也很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教育能够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使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教育史专题二:"性善论”与 “性恶论”的教育意义”,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