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教育史专题一:儒家教育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相关内容,为报考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教育学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中国教育史专题一:儒家教育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
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并且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教育思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儒家教育思想的产生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促使思想战线空前活跃,私学兴起,养士之风盛行,直接推动了各学派的发展,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文化空前繁荣。其中影响最大并与教育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儒、墨、道、法四家。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和《礼记》为代表。
1.教育作用
儒家教育思想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建国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最先来源于孔子。孟子提出教育的作用在于“得民心”和“求放心”。荀子提出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并强调教育有富国强兵的作用。
2.教育目的
在教育目的方面,儒家强调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各种治术人才。孔子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名字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各级官吏和各类治术人才。
3.教育内容
儒家教育思想强调以“六艺”为教育内容,即以《诗》、《书》、《礼》、《易》、《乐》、
《春秋》未内容。儒家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中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要服从道德的需要。
二、儒家教育思想的确立时期
汉代的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最终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根据当时的统治需要,把原始儒学改造成夹杂大量迷信成分的神学化的学问,他对《春秋》中的“大一统”思想加以发挥,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议。自此,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加以思想教化。
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儒经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并有了广泛的传播,经学的昌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内容及教材空前地统一起来,学校教育基本上成了经学的教育,这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完善时期
宋明时期,儒家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不同的儒学家根据对“格物致知”的不同理解,分成了不同的学派,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学派。程朱主张格万物、知天理,陆王主张格吾心、知心性。由此产生教育上的两大派别,一派强调读经书、道问学,一派强调静省思、尊德性。两派主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极大,这成为研究宋明以后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
1.程朱理学教育思想
程朱理学以“理”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作用就在于“明人伦”。朱熹指出教育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他针对不同人禀受“天理”和蒙受
“人欲”的不同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的。他认为圣人之性清明至善,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介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育在中人得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陆王心学教育思想
陆王心学以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其哲学思想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其强调万物都是靠心得认识存在的,万事万物不存在于心外,而在内心之中。
陆王心学从“心即理”出发,把内心修养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其关于教育作用的主张就是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去人欲,去习染,即存天理,去人欲。他也是以“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但确是以“致良知”为基础的。
为实现其教育目的,陆王学派强调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都可以作为教育内容,如读经、写字、弹琴、习射,都可以学习,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四、儒家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时期
17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大动荡时期,这一时期思想和学术领域出现了进步思潮,代表人物有黄宗教、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人,他们对官方传统理学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新的教育主张。
1.批判理学教育理论。启蒙思想家批评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在教育目的L 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
3.在教学内容上,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
4.在教学方法上,提倡主动、习行得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教育史专题一:儒家教育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