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专注考研辅导
因为专注,所以出色

0371-60904200 全国咨询热线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考研备考 > 正文
考研备考

《中国教育史》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来源:天任考研  |  更新时间:2022-10-19 18:31:31  |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  
  •  
  •  

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国教育史》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相关内容,为报考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教育学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29. 致良知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良知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良知不会泯灭,但是,良知在与外界的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这种昏蔽。  

“学以去其昏蔽”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本心所具有的良知。在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 

30. 朱子读书法及其当代意义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循序渐进: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遵守它,即量力性原则;读书要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切忌囫囵吞枣。  

熟读精思:读书要有巩固性原则,既要熟读成诵,又能精于思考。强调读书必须读足一定的遍数,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如果既能读熟又能精思,那才会有真正的收益。  

虚心涵泳:“虚心”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积极性原则。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图强;二必须抖擞精神,反对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目的性原则。“居敬”,读书时态度要端正,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持志”就是要数理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长期坚持。  

31. 宋朝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内容  

北宋虽然采取重文政策,但在教育和科举之间,对于科举取士特别重视,导致学校教育衰落,培养的人才多无真才实学,人才缺乏,官僚机构亟待充实,所以宋仁宗以后有三次兴学改革之举,振兴学校,对宋代教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庆历兴学  

这是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兴学运动。  

第一,令州县立学,规定科举考试的人必须在在地方学校读书三百日才能应试;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贴经、墨义,注重策论和经学;  

第三,改革太学,取苏湖教法为太学改革模式,体现了明体达用主张。  但最终失败,但其倡导的明体达用,取苏湖教学法对当时北宋学风形成有深远影响。 

熙宁兴学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的兴学运动。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二,整顿地方学校;  

第三,颁定《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和科考的内容和标准;

第四,设置专门学校,设置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第五,改革科举制度,固定废除明经,增加进士科名额。 

王安石发展官学,使教育为之一振,但因政治变动而失败。 

崇宁兴学  

宋徽宗五年蔡京发起,下令去昂过兴学,行三舍法,地方县学学校,经考试可升州学。十月建辟雍,扩充学校,添置算、书、画学,使宋代学制更加完备。 

32. 监生历事制度  

明洪武五年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史称“监生历事”。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同,并有考核办法。明统治者选派监生历事,起因是为了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然而监生可以通过历事,可以较广泛的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这个制度可以被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不过此制度到后来,已徒具形式,失去了积极意义。  

33. 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哪些?  

(1)立志。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因此他要求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才会有前进的目标。 

(2)居敬  

(3)存养。即存心养性,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需要用存养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  

(4)省察。即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表明他既强调防微杜渐,又重视纠失于后。 

(5)力行。要求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  

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正确与否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34. 苏湖教法  

北宋学者苏瑗在主持苏州郡学,湖州州学时,改变传统教法,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在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分斋教学。经义斋选择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一科为副修。 两斋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培养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分斋教学制度是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实行分科教学;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体系之中,取得了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也开创了主修和副修的先河。 

35. 三舍法  

是王安石改革太学的一条重要措施。主要内容是:  

将太学生分为上舍、内舍、外舍三等,在一定年限及条件下,外舍生升入内舍,内舍生升入上舍。上舍生考到上舍上等即可立即授官,考到上舍中等免解试和省试,可直接参加殿试,考到上舍下等可免解试,直接省试。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来的严格的考试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和科举结合起来,融养士于太学,提高了太学的地位。  

三舍法是对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不仅对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36.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教育宗旨  

这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学规。  

首先,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明人伦”,父母对子女要慈爱,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君王对臣子要仁义,臣子对君王要忠诚;朋友之间要讲究诚信。

其次,要求学者按照学问思辨行的顺序去穷理,笃行;  

再次,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修养的准绳。  

总之他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学习修养的途径融为一体,按照它来施教,学者自能“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  

37. 以白鹿洞书院为例,分析我国书院教育的宗旨、特点、意义。  

(1)书院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经费,得到政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以白鹿洞书院为例,南宋先后三次由官府增置学田。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山长是书院最高首脑,他既是主要的教学者,又是最高管理者,并且往往都由著名学者来担任。书院的教职人员人数的扩大和分工管理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书院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书院教学管理形式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一个方面。  

(3)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都可来听讲。朱熹的学生黄干讲授《易经》乾坤两卦,山南水北的人都来听讲。此外,教学人员也不限自身,广泛邀请学界明流前来讲学。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深化了教学。  

(4)教学注重启发,提倡切磋讨论。书院教学除参加学术活动和教师必要的讲授外,主要是学生自学,所以书院重视对学生的读书指导。例如朱熹的六条读书法。书院也有学规,以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为代表。 

 综上所述,书院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既不同于正规的官学,也不同于纯粹的私学,书院的教学组织更加灵活多样,少有衙门气;课程设置也有较大的自主性,少受科举支配;书院向一切求学者开放,不限定入学条件;书院规模大,有教学组织机构,通常有自己的学田、院产、藏书等教学设施,比一般私学优越正规。  

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它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弥补了官学的不足;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成为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专业课.jpg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教育史》第五章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邮箱:zzqihangpx@163.com 电话:0371-60903400
天任考研微信群

扫码加入2026考研群
获取考研咨询一对一服务


热报课程

报考信息


备考指南


报名咨询电话:0371-60904200
Copyright©2006-2020  郑州市天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豫ICP备2024092498号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电话:0371-609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