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教育学原理》重点考点:第七章 课程(1)"相关内容,为报考教育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教育学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重点章节】第七章 课程.pdf
新增考点:
1. 国家课程: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有权威性、强制性。
2. 地方课程:地方政府负责编制,在本地区实施和评价的、体现地方特色的课程,
3. 校本课程:为了体现办学理念,由本校老师编制、在本校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旨在体现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
4. 我国中小学课程目标及其演变
5.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6. 教师与课程
考查题型:选择题,主观题(本章内容重点会重复考察,考过的不要忽视)
1.课程的4种观点&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选择,辨析】
(1)课程: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2010年辨析】课程即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的总和。
【答案要点】
错误,课程不仅包括学校开设的全部学科,还包括学校有目的地开展的各种活动,以及学校内其他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潜在的教育影响。课程不但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规范,而且包括对教学进程的规范。
(2)古德莱德课程分类: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实行课程,经验课程。
2.课程理论【选择,主观】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等。
代表理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以要素主义、永恒主义为其代表理论。
要素主义: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课程论,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提出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永恒主义: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
主要观点:①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②教学以学科教学为核心。③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④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知识。
评价: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但容易使各门知识发生断裂现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忽视学生的兴趣,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
主要观点:①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②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③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批判意识。④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评价:社会中心课程理论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重视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过分强调社会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必要的系统知识。
(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杜威和克伯屈。
主要观点:①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②以选择和组织学习经验为基础,以儿童的兴趣、需要、问题等为核心来编制课程。③学习形式是通过儿童的活动解决问题。
评价: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社会实践能力,但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
3.课程类型【选择,主观】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
含义: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学科内容的课程。
优点:①以学科严谨的逻辑结构为中心进行课程编排,易于学生进行学习,效率较高。②按照学科组织起来的课程,系统性较强。③高度浓缩人类文化的精华,具有较强的简约性,易于组织教学,也易于进行评价。
缺点:①注重逻辑系统,教学时容易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接受、轻能力培养,重整齐划一、轻个别差异。②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了学科分离,限制了学科交叉,成为课程现代化的障碍。③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活动课程
含义: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学生(儿童)中心课程”,是以生活中学生(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围绕学生(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
优点:①突破了学科界限,重视直接经验,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综合性较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②以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个性。③以学生生活社区的课题为题材,通过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重构经验。
缺点:①学生获得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高效率地获得人类文明遗产。②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编排课程,难以保证为生活作充分的准备。③活动课程内部缺乏确定的水平结构和连续性。
学科课程 | 活动课程 | |
课程目的 | 知识 | 经验 |
课程组织 | 按照学科(知识)逻辑组织课程 | 按照心理逻辑组织课程 |
课程设置 | 主张分科设置课程 | 主张综合设置课程 |
教学方式 | 以教师主导获取间接知识 | 以学生自主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
教学评价 | 终结性评价 | 形成性评价 |
【2014年简答】简述课程的逻辑组织和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要点】
1.含义
(1)课程的逻辑组织: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2)课程的心理组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顺序来组织课程内容。
2.关系
(1)两种课程组织并不必然相互排斥,但确有区别。科学研究中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体系与学科教学中从简单到复杂的教材排列,并不相同。逻辑上简单的内容未必就是教学上简单的、易学的内容。
(2)所有类型的课程都会涉及上述两种组织方式,不存在纯粹的逻辑组织或心理组织,只不过不同类型的课程各有侧重而已。学科课程主要采用逻辑组织,活动课程主要采用心理组织。
(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含义:综合课程是指把相关或相邻领域的几门学科的教育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之中的课程。
综合课程的分类: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优点:①克服了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比较容易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生活。②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丰富和拓宽了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③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缺点:①教材编写问题,通晓各学科的人才稀少,教材的编写有一定难度。②师资问题,受专业细分的影响,学科教师难以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
分科课程:具体参照学科课程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5)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课程开发【选择,主观】
(1)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泰勒的目标模式(《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四个步骤:①确定目标;②选择经验;③组织经验;④评价结果。
三方面因素:①对学生的研究;②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③学科专家的建议。
优点:系统、完整并且重点突出,操作性强,对课程理论发展有很大影响,至今仍在西方课程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局限性:在实践中局限了教育工作者的行为,灵活性差。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主要内容:①课程的研究和开发不应当是按照某些事先决定的行为目标制定出一套“方案”,然后再加以评价,而应当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②过程模式反对把教育作为工具,主张教育要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③重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结果。
优点:①过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标模式的局限性,否定了目标模式关于确立和表述课程目标的行为主义和机械主义偏向,肯定课程研究的重要性和课程内容的内在价值。②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重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使课程开发更趋于成熟和完善。
局限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在课程开发的程序设计上没有提出一个更为明确的方案,使课程开发者因缺乏具体的步骤而难以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
施瓦布的实践模式
主要内容:①实践模式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追求课程的实践性。②把教师和学生视为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③主张用集体审议的方式解决课程问题。集体审议是一种新的课程开发运作方式,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反复权衡而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做出的行动决策。
优点:改变了专家开发课程的思想,突出了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人员对课程开发的参与,从重视理论研究转向了重视实践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缺点:过于注重实践性就易于忽视理论而走向相对主义的极端,而且集体审议是一种理想的实践模式,在现实中很难做到。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教育学原理》重点考点:第七章 课程(1)”,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