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活动课程(见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2.教学(见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真题)
3.化性起伪
【答】荀子将教育的作用描述为“化性起伪”。他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他指出人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从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结果。
4.道尔顿制(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5.最近发展区(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信度与效度
【答】信度和效度都是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信度是指测验所得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指测量多次,测量的结果都是一致的,而且个人在数次接受同―测验时,获得的分数近似相同。效度是指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就是测量的结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二者相符合的程度。测量的信度与效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具有效度的测量一定具有信度,而具有信度的测量则不一定具有效度。所以不能认为信度高的测量效度就一定高,而毫无信度可言的测量根本谈不上效度。
二、辨析题
1.“教育先行”是20世纪现代社会的新现象,它意味着教育发展必须先于社会的物质发展。
【答】错误。
教育优先发展,即教育先行。教育先行是一种发展战略,即教育发展先于其他行业或者经济发展的现有状态而超前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教育优先发展不是教育过度地超前发展,也不是教育的盲目发展,而是一种适度发展。要依据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确定教育投资,过多的教育投资反而会造成浪费。所以,我国采用教育适度优先发展战略,能更好地保证人才兴国和科教兴国。
2.在学习方式上,课程改革反对接受学习,主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取代接受学习。
【答】错误。
接受学习是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如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接受学习从另一方面来讲,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补充其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完全摒弃了接受学习,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无法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掌握知识,也无法让学生学习到科学、系统的学科知识。因此,接受学习是不可替代的。
3.卢梭认为事物的教育和自然的教育都要服从于人为的教育。
【答】错误。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乎三种:自然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人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有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互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个人本位论。(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价值澄清模式。
【答】(1)价值澄清模式是在路易斯·拉思斯等人的倡导下,于20世纪60年代逐渐成为学校德育实践中的一股重要思潮。
(2)观点:价值观并不是固定的观点或永恒不变的真理,它是建立在个体亲身经历的社会基础经验上的一种指南。教师要利用专门设计的方法,创造一种没有威胁、非强迫的对话环境。
(3)评价:有较强的实践性,提供的多种方法都有可操作性程序,易教易学。这种尊重儿童的主体作用,注重发展儿童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选择能力,注重现实生活以及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模式,也是我国道德教育改革的趋向。
然而,该模式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且都是合理的,会陷入极端的个人相对主义,其结果必然使社会变得混乱甚至出现无政府状态,这是我们必须避免的。
3.简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答】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4.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见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四、论述题
1.品德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根据品德的要素进行道德教育?
【答】(1)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是道德行为产生的内因,又称为德性。品德的实质就是人际交往经验结构,根本内容为对人、对事、对已方面的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
(2)品德的构成要素:
①道德认知:又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②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产生的内心体验。
③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志。(3)道德教育。
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全面兼顾品德的各个要素,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记忆各种社会规范,也不能只靠纪律、惩罚等约束儿童的行为,必须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品德发展是这四个因素相互协调、统一的发展,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动力,道德意志起调控作用,道德行为是前三者的综合表现,也是个体品德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2.请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短评,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对上述观点进行评论。 【答】(1)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看材料。
以上的观点阐述了教育目的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应注重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还是应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由此,构成了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①教育的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依据个人需要。
主要观点:第一,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第二,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自身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第三,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和需要;第四,人的本性在于“自然性”,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②教育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主要观点:第一,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第二,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第三,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2)从教育对社会的作用看材料。
一方面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反作用于社会。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它首先承担培养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进而实现其社会功能,保障社会的延续与发展。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上。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则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弘扬,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和转换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