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医诊断学》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2)”相关内容,为报考中医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中医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精选解析
1.阳明病证,是指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内传阳明或本经自病而起邪热炽盛,伤津成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为外感病的极期,以身热汗岀,不恶寒反恶热为基本特征。病位主要在肠胃,病性属里、热、实。根据邪热入里是否与肠中积滞互结,而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①阳明经证,是指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肠中并无燥屎内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明热证。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或见手足厥冷,喘促气粗,心烦谵语,舌质红,苔黄腻。证候分析:本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临床特征。邪入阳明,燥热亢盛,充斥阳明经脉,故见大热;邪热熏蒸,迫津外泄,故见大汗;热盛煎熬津液,津液受损,故出现大渴引饮;热甚阳亢,阳明为气血俱多之经,热迫其经,气血沸腾,故脉现洪大;热扰心神,神志不宁,故出现心烦谵语;热邪炽盛,阴阳之气不能顺接,阳气一时不能外达于四末,故出现手足厥冷,所谓“热甚厥亦甚”正是此意;舌质红、苔黄腻皆是阳明热邪偏盛所致。②阳明腑证,是指阳明经邪热不解,由经入腑,或热自内发,与肠中糟粕互结,阻塞肠道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又称阳明腑实证。临床以“痞、满、燥、实”为其特点。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转矢气,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多黄厚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证候分析:本证较经证为重,往往是阳明经证的进一步发展。阳明腑实证热型多为日晡潮热,即午后三至五时热较盛,而四肢禀气于阳明,腑中实热,弥漫于经,故手中汗出;阳明经证大热汗岀,或误用发汗使津液外泄,于是肠中干燥,热与糟粕充斥肠道,结而不通,则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邪热炽盛上蒸而熏灼心宫,故出现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苔黄干燥,起芒刺或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而邪热又迫急,故脉沉迟而实或滑数。
7.卫分证指温热病邪侵袭肤表,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9.少阴寒化证指因心肾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病性从阴化寒,所导致的以畏寒肢凉、下利清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临床表现为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病至少阴,心肾阳气俱虚,故表现为整体的虚寒证候。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失于温养,故见无热恶寒,但欲寐,肢厥;肾阳虚,火不暖土,脾胃纳运、升降失职,故下利清谷,呕不能食;若阴盛格阳,则见自觉身热而反不恶寒,面色赤;心肾阳虚,鼓动无力,则脉微细。
10.卫、气、营、血分证就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病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肺、脾、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亦主里,是邪热深入而达心营,病在心与心包络;血分证则热邪更为深入,达肝、肾。
11.督脉病证以“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及“大人癫疾,小儿风痫”为特征;任脉病证以“男子疝气,女子带下瘢聚”为特征;冲脉病证以“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咳唾,气逆而里急”为特征;带脉病证以“腹部胀满,绕脐腰脊痛,冲心痛,腰溶溶如坐水中,女子赤白带下”为特征;阴维脉病证为“苦心痛”。
12.厥阴病证多为肝、胃、胆功能的失调,以寒热错杂,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为其病理特点。表现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13.伤寒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者,称为“并病”。如太阳少阴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等。
14.六经病证的传变方式有传经(又包括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四种。循经传指按照六经顺序相传。越经传是指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
15.太阴病证临床表现有:腹满欲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舌淡苔白滑,脉沉缓而弱。
16.阳明经证以热邪盛为主,而阳明腑证主要表现为燥屎内结的证候。
17.气分证因邪犯脏腑部位的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也有多种类型,如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其基本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
19.营行脉中,内通于心,故营分证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点。有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红绛,脉细数等临床表现。
20.血分证是指温热病邪深入血分,热盛动血、耗阴、动风所表现的证候,有“血分实热”与“血分虚热”之分。血分实热证是在营分证的基础上,心神被扰的症状(如烦热躁扰,甚则昏狂、谵妄)进一步加重,伴随斑疹显露,各种出血,或热极生风的表现(如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而血分虚热证则因邪热久羁血分,劫灼肝肾之阴,使阴虚阳热内扰而出现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倦耳聋,形瘦及阴虚动风之手足蠕动等。
21.中焦病证,是温热之邪侵袭脾胃,邪从燥化或邪从湿化所表现的证候。邪从湿化出现太阴湿热,表现为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等。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表现为面目俱赤,呼吸气粗,便秘,腹满,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舌黄或焦黑,脉沉涩等。
22.人身冲、任二脉,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皆属带脉,而络于督脉,太冲上养心、肺,有赖带脉的主持,人身之气的上下流行,亦赖于带脉的关锁。带脉病变,则中气不运,阴阳两虚,肝肾不足,则出现腹部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腰痛引及脊腹,女子则赤白带下。
23.出自《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
24.出自《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之脉……是动则病手心中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
25.岀自《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26.脾经连舌本,散舌下,是动则病舌本强。
27.太阴病证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舌苔白腻,脉沉缓而弱。“但欲寐”属少阴病证的典型表现。
28.下焦病证主要表现为身热额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燥咽干,神倦,耳聋,脉虚等。
[B型题]
(10~11题)下焦病证指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夺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阴液亏虚,则觉口干舌燥。上焦病证指温热之邪侵袭肺卫以及内传心包所表现的证候。火热伤阴,则见午后热甚。
[X型题]
1.①脾阳虚衰,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则为肢体浮肿。②若脾气虚弱,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则可见形体肥胖,或肢体浮肿。③肾气不固证指因肾气亏虚,失于封藏、固摄,所导致的以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④心肾阳虚证指因心与肾的阳气虚衰,失于温煦,所导致的以心悸、水肿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心肾虚寒证,水肿明显者,可称水气凌心证。
2.六经病证可以相互传变,从而表现为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等。直中: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直入于三阴者。合病: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病证同时出现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并病:伤寒病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者,如太阳少阴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等。
8.寒滞肝脉证以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为诊断要点,症见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受寒则甚,得热则缓,舌苔白滑,脉沉弦或退。
9.气分证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表现。临床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或兼咳喘胸痛,咯痰黄稠;或兼心烦懊侬,坐卧不安;或兼潮热,腹胀痛拒按;或时有谵语、狂乱,大便秘结或下秽臭稀水,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沉实;或见口苦,胁痛,心烦,干呕,脉弦数等。
10.①阳明经证(阳明热证)症候: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所谓“四大”),不恶寒反恶热,面赤心烦,舌苔黄燥。②阳明腑证(阳明实证)症候:除具阳明病证基本症候之外,常有日晡潮热(下午3~5时发热如潮),更见便秘,腹满,疼痛拒按,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沉实有力,舌苔黄燥,甚则焦黄起芒刺。
卫气营血辨证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所以,温热病邪由卫分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随着病邪的步步深入而病情逐渐加重。就其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肺、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12.六经病证的常见传变方式为传经、合病、并病及直中。其中“传经”是指病邪从外侵入,由一经证候转变为另一经证候。具体来说又有三种形式:“循经传”是指按六经的顺序相传;“越经传”是指隔一经甚或隔两经相传;“表里传”是指表里之经相传。“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称为“并病”。
13.少阴热化证为病邪深入少阴,心肾阴虚,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证候,有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细数等表现。
14.《伤寒论》中厥阴病的提纲证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16.少阴寒化证由于阳气不足,病邪入内,从阴化寒,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表现为无热恶寒,身体蜷卧,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或出现面赤,脉微细或脉微欲绝等虚阳上越的表现。
17.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少腹,上颠顶。寒邪凝滞肝脉,阳气被遏,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则常见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受寒则甚,得热则缓,而不会出现小腹冷痛与绕脐痛等。
18.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是风热表证的表现;卫分证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期,其表现以肺卫受邪为主,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咽喉肿痛等表现;上焦病证是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所表现的证候。
19.血分证是指温热病邪深入血分,热盛动血、耗阴、动风所表现的证候,也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极期阶段。具体可有热盛动血、热盛动风、热伤阴血、虚风内动等多种证候类型,其病变涉及心、肝、肾三脏。
20.血分证候指温热病邪深入血分,热盛动血、耗阴、动风所表现的证候。邪热久羁血分,劫灼肝肾之阴,阴虚阳热内扰,则低热或暮热早凉;血热扰心,则神昏谵语;阴津耗竭,则舌上少津。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医诊断学》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2)”,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