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一、名词解释
1.教育(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讲授法(见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3.朱子读书法(见2015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4.接受学习(见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5.学习兴趣
【答】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可以划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个体兴趣与情境兴趣。发生、发展的过程一般是有趣、兴趣和志趣。教育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才是有意义的教育。
6.课程标准(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7.最近发展区(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8.要素教育(裴斯泰洛齐)
【答】按照裴斯泰洛齐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儿童掌握了这些要素就能够很到位地学习。教育也应从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裴斯泰洛齐详细论述了各育的基础要素,如智育的基本要素是直线和音词;德育的基本要素是母爱;体育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
二、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的性质是什么?(见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见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3.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见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1)有关的知识经验。如果个体有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则可以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答。例如,学习完乘法之后再学习除法会变得比较容易。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智力的成分影响问题的分析,动机水平则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例如,逻辑―数学智能比较好的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解决。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情境中事物的空间排列、包含事物的多少以及与个人知识结构的相似度都会影响问题解决。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表征,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
(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①思维定势。思维定势表现为以一种易于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例如,看两张照片,一张照片上的人英俊、文雅;另一张照片上的人丑陋、粗俗。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全国通缉的罪犯,多数人会认为后者是通缉犯。②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例如,假设一个螺丝松了,人们通常都会找螺丝刀,很难想到小刀也有这一功能。
(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①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例如,鲁班受到两边长着锋利的齿的叶子的启发,发明了锯子。②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是指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问题而不得其解的时候,暂停后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办法。例如有人在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如果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周,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就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5.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见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6.简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见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真题)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核心素养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1)“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的构成包括三大方面、六大要素、十八个基本点,具体如下:
①文化基础。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②自主发展。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③社会参与。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2)核心素养的提出,将会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改变教育领域内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状况。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知识本位”现象;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这一目标不断努力。另外,核心素养的提出,还可以在教育方针和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搭建桥梁,使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时刻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核心素养相对照,使得教育评价始终在一个科学、理性的轨道中推进。
2.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谈谈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理想关系。
【答】(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的理想关系。
①学校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生活内容,让教育内容充满生活性,让教育方法生活化,教育目的不要远离学生的生活需要;②学校教育既要体现学生的当下生活,还要引领未来生活的发展方向和满足未来生活的需要;③学校教育应该突出教、学、做合一,重视做与学的联系、做与教的联系,让学生活学活用、手脑并用。
3.您认为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和课程理论对今天的教育还有没有作用?
【答】(1)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
他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连续的阶段:①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时,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于学生领悟和掌握;②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但又没出现最后的结果;③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④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
(2)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主张:
①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一致。经验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经验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如直观教材。兴趣存在于经验之中,因此,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
②新的观念和知识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课程的安排应当从儿童熟悉的材料逐步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赫尔巴特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
③课程应与儿童的发展相呼应。文化纪元理论是儿童与课程维度设计和选择课程的基础。文化纪元理论认为不同时代的文化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
(3)评价。
①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赫尔巴特提出兴趣是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②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重视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③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他的分段教学,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有很大的适用性。但是,由于时代局限,赫尔巴特的思想带有一定的机械性和浓厚的思辨色彩,在今天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完全照搬。
四、材料分析题
主题是“无师课堂”。结合材料中河南汝阳县声讨学校无师课堂案例,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论分析此教学现象。(材料缺失)
【答】(1)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在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的过程。教学作为学生的个体认识过程,学生是主体,发挥着主体性。没有学生主体,教学活动既无存在的意义,也不可能现实存在。
(2)教学活动也需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存在着复杂的规律性联系,而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既不可能自觉实现社会要求,又难以按教学的规律去自主活动。因此,教学活动必须由专门的教师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必须由教师来领导,教师决定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形式等。
(3)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不可分割的。①教师主导是对学生主体活动的领导,或者说,教师设计、组织的恰恰是学生认识教学内容这一活动。②学生主体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或者说,学生是在教师设计、组织的教学认识过程中充当主体,学生成为主体正是教师主导的体现和结果。
综上所述,在师生的社会关系基础上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为教学认识的主体。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