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学制(见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教育(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最近发展区(见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三舍法(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5.学习动机(见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二、简答题
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见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简述德育的途径。(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如何促进知识的迁移?(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4.简述《国防教育法》。(见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5.简述创造性的培养。(见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6.简述“三纲领八条目”的内容。
【答】(1)“三纲领”。
《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述。
①所谓“明明德”,就是将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这是每个人为学做人的第一步。②所谓“亲民”,就是由己推人,从事治民,治民要爱民。③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每个人在其不同身份时都要努力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也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2)“八条目”。
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将其称为《大学》的“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逐个包含,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
①“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被视为“大学始教”的内容。这里所格的“物”、所致的“知”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其实就是指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素质。“格物”指穷尽事物之理,即学习儒家的“六德”“六艺”“六行”之类的经典;“致知”是在格物基础上的提高,旨在综合而得最后的启迪。
②“诚意”“正心”。“诚意”就是要不自欺,指人的意念和动机要纯正;“正心”就是不受各种情绪的左右,始终保持认识的中正。“诚意”和“正心”是行为发生前的心理活动,局限于自我。
③“修身”。这是人的一种综合修养过程,是人品质的全面养成,是中心环节。
④“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个人完善的最高境界。“齐家”是从“修身”自然引出的,是一个施教过程,即成为家庭与家族的楷模,为人效法;“治国”是“齐家”的扩大和深化;“平天下”是“治国”的扩大。
三、论述题
1.论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见2014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2.比较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
【答】(1)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观念积极活动的过程。他把教学活动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主要阶段,称之为“四步教学法”:
①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时,把教材分解为若干个部分,提示给学生,以便学生领悟和掌握。
②联想,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但又没出现最后的结果。
③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
④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的新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
(2)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杜威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究而获取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依据思维发展的阶段,杜威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称之为“五步教学法”。这五个阶段分别为:①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②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④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⑤验证这个假设。
(3)两种教学过程理论的异同
不同点:①杜威更加强调思维的培养。赫尔巴特更加强调知识的习得。②杜威更加强调情境性教学、活动教学和做中学。赫尔巴特更加强调教师中心的授课方式,学习系统的知识,其中讲授法是主要的学习方法。
相同点:①他们都将教学过程分为了不同阶段,杜威是反省思维五步法,赫尔巴特是教学四步法,并且都提出了具体落实的教学模式。②他们都重视兴趣的作用,高度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启迪。③这两种教学模式在当今教学中都有运用,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学习系统知识,而杜威的教学模式更适合探究式的教学任务。
3.论述新基础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见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真题)
4.论述启发性教学原则。(见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