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考生与命题人交流的唯一资料和途径就是真题。所以读题要读命题人的思想,读懂了命题人的思想,就能赢得考试。因此,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333教育学综合的真题分享,今天更新的是“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希望给备考教育学的同学提供帮助!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评价(见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2.创新教育
【答】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开发,也可指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在认知结构和人格结构中,培养构成创造力所需要的一些特质。
3.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是课程的类型之一,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的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凸显本校的办学理念。校本课程开发难度大,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且缺乏系统长远的规划。要想开发校本课程,学校首先要保证教师队伍成员的多样化;其次,要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再次,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拓宽视野;最后,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结合儿童的生活需要,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
4.成就动机
【答】阿特金森提出成就动机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人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力求成功的倾向;另一种是避免失败的倾向。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力求成功者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在选择任务时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的任务。
5.稷下学宫(见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6.定势
【答】定势也称心向,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即个体经由学习而积累起来的习惯性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阻碍主体用新方法来解决问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7.实科中学(见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8.泛智论
【答】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指导原则之一,也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泛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一切青年男女都可进学校。在泛智学校,实行班级授课制、学年制,编写统一的教材。
二、填空题
1.赫尔巴特;传统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劳动 3.宋
4.范仲淹;“庆历兴学” 5.导生制 6.主观;客观
三、简答题
1.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答】(1)社会依据:①学制的确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状况的制约。②学制的确立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制约。③文化传统也制约着学制的确立。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④学制的确立必须考虑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学制的确立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制约。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每一阶段,各有其年龄特征。在确立学制时必须适应这种特征。
(3)学制本身的因素:学制的确立既受国内学制的历史发展的影响,也要合理地参照国外学制的合理经验。任何一个国家的学制都有它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也不能忽视外国学制中的有益经验。
2.简述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集体教育理论可以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2)具体内容。
①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②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③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要求教师不断地向集体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来刺激集体的活力。这种新的目标就是前景,是人们对美好前途的希望。④优良的作风和传统。
3.简述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及对当时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答】(1)中世纪的大学一般由一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商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2)产生的原因:政治上是受东方文化的影响,经济上是因为城市的发展需要,出现的大学主要有波隆那大学、萨莱诺大学。
(3)特点: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人才;领导体制是“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学位制度是学士、硕士和博士;有文、法、神、医四科;教学方法是辩论和演讲。
(4)意义: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在思想和教育方法上都有了突破,在权力上提高了教育的独立性、自制性,在制度上对欧洲教育有直接影响。其局限性是受经院哲学的影响深刻。
4.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见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5.比较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异同。
【答】(1)陈述性知识关心“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对事件的一种描述,如教育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程序性知识主要关心的是“怎么样”“如何去做”,如如何驾驶一辆汽车。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是根据表述形式的不同对知识进行的分类。
(2)二者的差异:
①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只是对事件的一种描述;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如“如何驾驶一辆汽车”就包含着许多的过程。
②陈述性知识比较容易获得,但是也很容易遗忘;程序性知识比较复杂,获得的过程比较难,但是一旦获得,巩固性比较好,不容易遗忘。
(3)二者的相同点:
虽然二者在人们长时记忆中的表征特征方面完全不同,但它们都对贮存在人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做了同样的表征。并且,这种知识在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容量中能够被灵活地使用。例如,在陈述性知识当中,当以命题的形式保留了客观世界在意义上的联系后,有可能使人在工作记忆中以当时想到的为数有限的命题(观念)为线索,不时地从自己的长时记忆网络中提取出与此相关的命题或观念,因此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应当归之于这种观念网络化的形成。同样,对于程序性知识而言,它通过自身的目的流来流畅地控制人的一连串举动,以减轻人的工作记忆的负担。
6.简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
【答】(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汉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议下,下令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用严格的师法代替自由讲学,书本知识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长句古训代替现实问题的探讨。
(2)兴太学以养士。
兴太学以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成立,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①察举制度在汉武帝时期得以确立,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人任官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才的补充。其实也保障了读书做官、以儒术取士的选官方式,称为科举制度的先导。
②汉武帝先后实行的具体措施有:设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四、论述题
1.评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答】(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发展水平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
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沿革。
(2)教育具有经济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①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③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评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启示。(见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
3.试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角度论述美国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原因。
【答】(1)纵观美国近现代教育,在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的道路上,都是快步向前的。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善于向欧洲学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办学等。
(2)原因:①面对现实建设需要锐意创新;②视教育为立国之本,是政治革新、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③政府重视支持,移民踊跃参与;④善于吸取别国的先进经验,以别国之长来补美国教育之短;⑤重视教育科学研究。
4.论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并分析其对教学实践的启发。(见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真题)
5.试分析论证教学、教育及德育的关系。
【答】(1)德育。
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把学生培养成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2)教育。
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自身及客观世界的积极的影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教,即教会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3)教学。
广义的教学就是一定时间、地点、场合下的传授经验的活动,即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的教学是在学校中传授经验的活动,即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所以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4)教学、教育及德育的关系。
①教学与德育的关系:教学与德育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良好的德育工作基础,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也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只有德育工作抓好了,学生才可能增强自律意识,这样教学工作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反之,没有坚实的教学工作,学生学习质量上不去,德育也会失去根基。换一句话说,没有学习质量做保证的德育是空的德育,应该说是没有意义的。对学生成长而言,切不能只重智育抓教学,也不可只重德育抓活动。
②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教育包含教学,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校里,教育都无处不在,而教学通常指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有了空间的限制;教育的施教者可以是一切对受教育者在身心、知识、品德等方面有影响的人,教学的施教者就指学校的教师。
③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教育也包含德育,德育是教育内容的一个方面。
以上就是天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0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详解”相关内容,更多院校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分享,敬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