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实验心理学》第六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5)”相关内容,为报考心理学专业的考生们提供指导。更多有关心理学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五、记忆实验
(一)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的测量方法有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部分报告法和反应时测量技术(如加因素法和减数法)等。
1.图像记忆的研究
图像记忆指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
(1)全部报告法
斯柏林提出,要求被试对呈现的记忆材料全部回忆。
结果表明,当呈现的字母(记忆材料)少于4个时,被试可以全部正确地报告;当字母数量大于5个时,被试报告出现错误,平均正确数在4.5个左右。斯柏林认为感觉记忆的存在时间太短,以至于被试在回忆过程中遗忘了部分信息。全部报告法具有局限性。
(2)部分报告法
斯柏林提出,要求被试对呈现的材料进行部分回忆,并根据部分回忆的结果,计算出感觉记忆的容量。
斯柏林在很短的时间里(50ms)向被试呈现排列成矩阵(如3×4)的字母,每一行字母对应不同的声音,如要求听到高音报告第一行字母,听到中音报告第二行字母,听到低音报告第三行字母。
结果表明被试正确报告每行字母的数量为3.04个,则推算出被试脑中保存的数量约为3.04×3=9.12个。斯柏林也借由其首创的部分报告法确定了图像记忆的存在。
(3)延迟部分报告法
斯柏林提出,与部分报告法类似,不同点在于呈现记忆材料和回忆之间有一段延迟时间,一般在0~2s之间。
结果表明,没有延迟的时候,正确回忆率为80%;当延迟0. 15s时,回忆率下降到60%;当延迟0.3s时,则降为55%;当延迟超过0. 5s时,部分报告法的成绩和全部报告法的成绩基本相同。
说明在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一个容量较大的感觉记忆来保存刺激的信息,但其中部分信息会在1秒钟内迅速消退。
2.声像记忆的研究
声像记忆指刺激停止后,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
莫瑞等模仿斯柏林的部分报告法设计了“四耳人”实验。
莫瑞等在一个房间的四个角落里放了四个扬声器,被试可以听到四个声音。实验时可同时通过2-4个声源同时呈现1-4个字母,刺激呈现完后,被试要根据视觉提示报告他听到的字母。
结果表明,声像记忆的容量比图像记忆的小,平均只有5个左右;
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较图像记忆长,可达到4s之久;
图像记忆容易受到干扰而导致信息丧失。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测量方法有再认法、系列回忆法(顺序再现)、自由回忆法和反应时测量技术。
1.短时记忆的编码
(1)康拉德
听觉编码理论认为短时记忆中只存在听觉编码。原因是发音相似的字母较多地发生混淆,即字母是视觉呈现的,回忆中的错误也表示为声音混淆。
(2)波斯纳
字母视觉匹配和名称匹配实验。利用减数法反应时技术证明了短时记忆中不仅存在听觉编码也存在视觉编码。短时记忆的编码是从最初的视觉编码过渡到听觉编码。
(3)影响因素
①觉醒程度;②组块大小;③加工深度。
通过加工水平实验(Craik & Klavehn, 1975)来证明。最初知觉的加工水平越深,对经验的记忆越好。
实验向本科生被试呈现60个词,并要求这些被试就每一个词回答一些问题。问题的设计可以产生对这些词的语义、语音、字形不同水平的加工。学习之后通过再认测试来检查学习效果。
结果表明,语音和语义加工后的记忆成绩刚刚超过平均水平,而语义加工后的成绩近乎完美。
2.短时记忆的储存
短时记忆储存的容量可用记忆广度(memory span)测验来获得。以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以一定间隔时间呈现一系列数字,呈现一次后要求被试立刻按照原来的顺序把数字写下来。证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chunk)。
3.短时记忆的提取
斯腾伯格提出加因素反应时法。认为短时记忆的提取服从完全系列扫描,并根据反应时的变化,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它们分别对应着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反应组织这四个阶段。
4.短时记忆的提取失败
(1)“彼得森-彼得森法”(也称“布朗-彼得森”法)
彼得森夫妇提出在刺激和回忆之间插进干扰作业(如要求被试尽快地做连续减数的运算和报告),以防止复述,研究了信息提取失败的机制。
结果表明由于干扰作业防止了复述,遗忘立即发生。被试在18s后遗忘了绝大部分信息。
说明短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短,而且容易受到干扰。复述可以使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
(2)探测法
沃和诺尔曼探求短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是干扰还是消退。他们使用探测法分离了干扰和消退,让被试听若干个数字组成的数字序列,在数字序列呈现完毕后,伴随一个声音信号将 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这个探测数字曾经在前面出现过一次。要求被试回忆在探测数字后边出现的数字。数字呈现为慢速和快速两种。结果表明,无论以哪种速度呈现,被试的回忆正确率都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且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这说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信息造成的。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测量方式主要包括节省法(重学法)、回忆法、再认法。
1.节省法
学习材料到恰能成诵时,间隔一段时间后再重新进行学习,达到同样能背诵的程度,然后比较两次学习所用的时间和诵读次数,得到一个绝对节省值。
2. 回忆法
(1)系列回忆(顺序再现)
呈现给被试按某种顺序排列的材料,要求被试按照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通过被试正确回忆出每个系列位置上的项目数量或错误数量来衡量记忆效果。
结果发现,存在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即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项目记忆效果更好,中间位置的项目记忆效果更差。
(2)对偶联合回忆
由卡尔金斯提出,向被试呈现两个配对项目,分别成为刺激和反应(如徐峥——光头、火车——皮毛等),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徐峥、火车等),让被试回忆反应项目。主要包括检验法和预期法(采用提示法呈现记忆材料)。
结果发现,学习材料越有意义,越容易记住。刺激间相似性越高,记忆越容易受干扰。
(3)自由回忆
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然后以任意顺序回忆单词。
①系列位置效应
结果发现自由回忆的实验中也存在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②两种记忆说
持两种记忆说的学者认为:曲线的起始部分和中间部分反映长时记忆,曲线的末尾反映短时记忆。心理学家通过功能双重分离的方法证明了这种学说。其中双重分离指:
一些自变量可以改变长时记忆 (首因效应和渐近线),但不会影响短时记忆(近因效应),如单词呈现的速度、频率、系列长度等。
一些变量可以改变短时记忆,但不会影响长时记忆,如干扰活动,在系列单词呈现后进行延缓回忆,为防止复述进行干扰,这样可以干找短时记忆,但不影响长时记忆。
3. 再认法
让被试学习一些材料,事后同时向其呈现学习过的材料和未学习过的干扰材料,让其判断材料是否是先前学习过的。
再认法通常分为是/否再认测验和迫选再认测验(一种多项选择测验,多种选择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被试必须进行选择),而由于需要最大限度地消除被试的猜测,多采用迫选再认测验。
4.其他
编码提取实验(Thomson & Tulving,1970):提取线索只有在能重新唤起最初编码加工时才是有效的。
(四)工作记忆
1.概述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同时,又将信息暂时存储的记忆系统。
巴德利和希奇认为,工作记忆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1)语音环路(articulatory or phonological loop):被认为是记忆广度的基础,能对语词信号进行被动存储和主动复述,对言语理解、词汇获得和语言学习具有辅助作用。
(2)视觉空间模板(visual-spatial sketchpad):在短期内保持视觉和空间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操作,它对空间任务的计划和方位定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中枢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 system):是工作记忆模型的核心,它是一个能量有限的系统,被假定为具有控制所有注意资源的分配、检索子系统、准备和应用策略等特征,并负责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它们与长时记忆的联系。其主要功能包括:①协调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活动;②注意资源的分配与控制;③选择性的注意以及转换策略。
2.实验证据
(1)语音环路
①语音相似性效应
项目听起来相似时,即时系列回忆会下降。
②词长效应
单词越长,发音越长,复述占用的时间也越长,因此能够正确回忆的单词数就少。
③无关言语效应
不相关的言语信息会破坏记忆痕迹。
(2)视觉空间模板
①双任务范式实验
被试同时进行两个任务,当用言语编码或视觉空间编码来记忆材料时,就会发现同时进行的言语活动会干扰其中一个系统,视觉空间活动会干扰另一个系统。
②干扰范式实验(双任务范式的发展)
比较被试在没有干扰与有不同类型的干扰条件下,在主任务操作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次级任务为言语任务时,选择性干扰言语记忆而不干扰空间记忆;当次任务为空间任务时,选择性干扰空间记忆而不干扰言语记忆。
(3)中央执行系统
随机生成任务(属于双任务操作的一种), 常被当作次级任务用于研究。
(4)工作记忆广度测量实验(Daneman & Carpenter)
为了测量工作记忆的广度,实验呈现给被试一系列句子并要求被试对句子进行加工,同时记住每句话最后一个单词。实验结束时要求被试回忆每句末尾的单词。被试能够回忆起来末尾单词的句子的最大值就是其工作记忆广度。
结果表明,句子数大约在2~5之间,说明短时记忆广度和工作记忆广度是不同的概念。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实验心理学》第六章 主要的心理学实验(5)”,希望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想了解更多心理学专业备考相关内容请关注考研备考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