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任考研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中医诊断学》第三章 闻诊(2)”相关内容,为报考中医专业的考生们提供帮助。更多有关中医综合知识点可关注考研备考栏目。
精选解析
[A型题]
1.口淡乏味,多因脾胃气虚而致。口甜,多见于脾胃湿热证。口黏腻,多属湿困脾胃。口中泛酸,可见于肝胆蕴热证。若口中酸腐,多见于伤食证。口苦,属热证的表现,可见于火邪为病和肝胆郁热之证。口咸,多属肾病及寒证。
2.谵语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多为邪热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见于外感热病,温邪内入心包或阳明实热证、痰热扰乱心神等。
4.嗳气指胃中气体上岀咽喉,所发出的一种声长而缓的症状。古称“噫”。是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
10.夺气为言语轻退低微,欲言不能复言,是中气大虚的表现。谵语为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神明的实证。郑声为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多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错语为语言错乱,语后自知,不能自主,分虚、实证,虚证属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实证为痰浊、瘀血、气郁等阻遏心神。独语为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为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气郁生痰、蒙蔽心窍所导致。
11.痰火扰心,心神不安,则出现语无伦次,笑骂狂言,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狂证表现。
12.太息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导致。
15.独语:心气不足,神失所养,则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
16.病态呼吸包括哮喘、少气、短气、上气等,表现为呼吸的异常,多与肺气功能受损有关。打鼾指熟睡或昏迷时鼻内发出的鼻息声,多因息道不利所导致。
17.某些疾病可使患者的身体或排泄物散发出一些特殊的气味,甚至充满所在居室。消渴病危重期的患者,其尿液可散发烂苹果气味;失血患者的病室可有血腥气;脏腑败坏的患者病室中可有尸臭气味;瘟疫患者的病室可臭气触人;水肿病晚期患者的居室可有明显的尿臊气味等。
19.呃逆,唐以前称哕,是胃气上逆,从咽喉部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后世称呃逆,俗称打呃。
[B型题]
(11-12题)“语无伦次,狂躁妄言”属于狂言;“语无伦次,神志不清”属于谵语;“语言重复,声低断续”为郑声;“语言错乱,说后自知”为错语;“自言自语,见人则止”为独语。“谵语”与“郑声”均为神志不清者的语言异常,但前者为实,语声高亢;后者为虚,声音低弱,时断时续。如果将“语无伦次,狂躁妄言”视为“谵语”的表现,是重视了其“实”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其“神志不清”的一面。
[X型题]
1.嗳气指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一种长而缓的声响。古称“噫”,是胃气上逆的一种表现。饱食之后,或饮汽水后,偶有嗳气,无其他兼症者,是饮食入胃排挤胃中气体上出所致,不属病态。临床根据嗳声和气味的不同,可判断虚实寒热。嗳气酸腐,兼脘腹胀满者,多因宿食内停,属于实证。嗳气频作而响亮,嗳气后脂腹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属于实证。嗳气频作,兼脘腹冷痛,得温症减者,多为寒邪犯胃,或为胃阳亏虚。嗳声低沉断续,无酸腐气味,兼见纳呆食少者,为胃虚气逆,属虚证。多见于老年人或体虚之人。
7.错语指病人神识清楚而言语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证有虚实之分,虚证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所致,多见于久病体虚或老年脏气衰微之人;实证多为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8.肠鸣增多:当患者动摇身体,或推抚脘部时,脘腹部鸣响如囊裹浆,辘辘有声者,称为振水声,若是饮水过后出现多属正常,若非饮水而常见此声者,多为水饮留聚于胃。鸣响在脘腹,如饥肠辘辘,得温得食则减,饥寒则重者,为中气不足,胃肠虚寒。肠鸣高亢而频急,脘腹痞满,大便泄泻者,多为感受风寒湿邪以致胃肠气机紊乱所致。肠鸣阵作,伴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胸胁满闷不舒者,为肝脾不调。
9.语言错乱:语言表述常出错,错后自知。虚证属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实证为痰浊、瘀血、气郁等阻遏心神。
10.小儿心脾积热,或惊恐,心神被扰而夜啼;脾寒腹痛,夜卧不安,也可致夜啼。
11.错语分虚实,虚证属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实证为痰浊、瘀血、气郁等阻遏心神所导致。
12.心气亏虚,神失所养,可见郑声、独语或错语等表现。独语为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郑声指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13.顿咳: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声不断,咳后有鸡啼样回声,并反复发作。